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離股災似近還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8]
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明日(19日)是美國87股災滿20周年,目前港美股市均處歷史新高位,加上頗多蹟象顯示,目前的經濟大環境與當年有許多相似之處,又勾起資深投資者當年親歷港股大跌50%的慘痛回憶。業內人士指出,以傳統智慧及一般量度股市的指標,股市確現見頂訊號,然而仔細分析,港股似乎離股災仍然遙遠。

 股市傳統智慧認為,當全民皆股,街頭巷尾都有人談論股票,便是股市見頂的先兆。這個現象已出現了一段時間,但港股仍屢創新高。如果以較科學化的方法來分析,可以看股市幾個見頂的指標。證券業人士指,港股市值及成交額均創新高,如果成交額與總市值的比例到偏高水平,代表股票的轉手次數急增,熾熱炒風將股市到達危險水平。近來港股每日成交平均增至1600億元以上,總市值逾21萬億元,即成交與市值比例接近0.76%。

炒風熾熱但未達危險水平

 中銀證券研究部副總裁白韌稱,0.76%的水平雖然稍高,但未到危險水平,因為97及00年股災時,這個比例超過0.8至1%。例如97年港股市值32,000億元左右,年初每日成交約200多億元,到大市接近見頂時,成交突增至300億至400億元,成交對市值比率達1.25%,顯示港股有下跌危機。所以現時港股仍處安全水平,若大市成交持續高企於2,100億元,則可能出現危險訊號。

股價平貴不能單看市盈率

 另一技術指標為目前港股市盈率(PE)已達20倍,回顧港股幾次股災,市盈率均達20倍以上,例如87股災時,港股市盈率達25倍,所以現水平有機會出現股災。不過有會計業人士表示,香港近年用上新的會計制度,由於上市公司近年盈利計入投資物業重估,令本港公司盈利大增,致令市盈率高於20倍,若扣除有關因素,港股市盈率只有18至19倍。

中資股盈利勁增支持大市

 有基金經理表示,在中資企業佔港股逾一半市值下,股市的平貴已不能單看市盈率,由於中資股的盈利增長強勁,故更應注重PEG(盈利增長率)的參考,而不是PE。目前中資股的PE大約有30倍,較香港大部分藍籌的20倍為高。若取中間數計算,港股市盈率未來就算達25倍,考慮到PEG的因素,港股未至危險水平。

美正處減息期與當年不同

 目前全球經濟大環境與87年時確有部分相似的地方,例如各地股市都累積龐大升幅、油價大升、美國房地產不景、弱勢美元導致對亞洲區貿易逆差擴大、聯儲局新主席上台、美國連任的共和黨總統即將卸任,以及中東地區形勢緊張等,均以當年十分相似。不同的則是當年沒有新興市場如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因素,而當時美國正值加息期,目前美國則於9月份減息。

國企壯大 港股今非昔比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香港自有證券市場以來,並非一帆風順,自73年經歷第一次具規模股災後,差不多隔三數年便會有一次考驗,計有83年中英談判、87股災、89年六四事件、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01年科網股災,香港證券業可算是在風浪中成長。

 港股現時位處歷史高位,市場擔心再面臨另一次股災,但事實上,港股與87年及97年的兩次大股災,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87年時,港股市值只有數千億元,成交只有數十億元,到97年高峰期,港股亦只有3萬多億的市值,但現時港股市值超過21萬億元,每日成交逾1500億元,反映資金對投資港股相當熱衷。港股有這麼強的吸引力,主要與大量具實力的中資股在本港上市有關。

中資股佔港股市值逾半

 有基金經理指出,自93年首隻來港上市的青啤(0168)開始,已有230多隻中資股上市,市值超過10.5萬億元,佔港股市值的一半以上,佔港股成交亦達到六成,只要中國經濟沒放緩,中資股要大跌或出現股災的機會就不大。即使熱錢流進流出,令港股大幅波動,也未必會出現股災,因股災的定義是大跌逾33%才算股災,在目前資金泛濫,但借貸率相對不高的情況下,要港股短期內下瀉一萬點並不容易。

張華峰:後市將大漲小回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恆豐證券董事長張華峰是證券業老行尊,經歷過港股有史以來所有股災,每次都是屢創新高然後大跌,現在港股又逢歷史高位,但他這次十分樂觀,認為後市只會維持大漲小回格局。

 71年入行的張華峰加入遠東會,73年隨即爆發股災,恆指在不足一個月內由1,700點跌至150點。第二次是87股災,停市4天令恆指一天急跌1,100點,散戶在期指方面損失慘重。97金融風暴,以及科網狂潮爆破,每次股市都炒高至難以置信的地步,然後插水式下挫,除了投資者外,證券行也損失慘重。當時的市況,與現在實有相似之處,

當年有100元就借300元

 目前,港股也在高位,內地也有宏調及十七大等不明朗因素,但張華峰指出,「當年的股災,有股民得100元,就借300元去炒股,所以股市一跌亦不可收拾,變成股災。」

 他認為,「現在是大漲小回格局,跟以往幾次股災都不同,以往只有本地散戶參與,不然就是歐美基金『搵食』,不少人借錢來買股票,但現時入市的都是真金白銀,尤其是內地來的資金多是『實錢』,因為不會有人借孖展給他們。」

中移動ADR升4.2元

 【本報訊】港股昨轉跌為升344點,多隻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份ADR繼續受買盤追捧,錄得大幅上升。截至香港時間昨晚12時,中移動(0941)折合每股152.11港元,較港收市勁升4.2港元;國壽(2628)折合每股53.521港元,升2.67港元;中鋁(2600)折合27.094港元,升2.994港元;兗煤(1171)折合17.33港元,升1.259港元。另外,匯控(0005)亦升1.972港元,折合每股152.172港元。

財金界看股市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近日股市與87年跌市前及98年LTCM瀕臨倒閉時相似。當時美國市場拆息與國庫券孳息的差距大幅擴闊,市場出現信貸風險,87年時擴闊達2厘,98年擴闊1厘,現在以3個月計,差距最多曾擴闊2厘,擴闊1厘也持續達一個月。

 ■摩根士丹利環球策略師碧斯表示,美國現市況與87年股災時相似,當時市場擔憂貸款爆煲,現在則有次按問題,而現在對沖基金設程式盤,跌市時加劇沽售,與87年流行的投資組合保險相同。

 ■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若信貸緊縮的情況持續一段長時間,先進市場的經濟及資產價格都會受到不利影響,最終會影響全球經濟。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提醒投資者,股價越高,風險越大,隨著股指上升,風險會積累,風險就會越來越大,我們會繼續推進投資者教育。

 ■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出席十七大記者會期間表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引致內部出現不平衡,加上外圍問題,令資產出現泡沫情況。他呼籲內地及香港兩地市場股票投資者要注意風險。

 ■匯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表示,相信次按問題需要兩年時間解決,近期股市比較波動, 呼籲投資者注意風險。

 ■匯豐銀行總經理兼工商業務環球聯席主管梁高美懿表示,本港股市盈率已偏高,相信主要因為本港投資內地產品較少,外來資金集中投資在H股,但現時難以定論有泡沫,不過她勸籲短炒投資者要小心市況波動。

難忘舊事:停市4日 一日暴瀉33%

 1987年及1997年對香港投資者來說都是畢生難忘的年份,兩者都是由外圍市場風暴引發港股股災。回顧87年的股災的緣起,當時港股84年開始步入牛市,86年9月首破2,000點關,87年6月6日再破3,000點,而10月1日更升至最高點3,950點。惟好景不常,10月19日港股及期指一開市即受隔夜美股大跌的衝擊,恆指急跌420.81點,跌幅達11.1%,10月期指合約下跌361點。

 聯交所於翌日宣布停市4天(10月20-23日),復市當日恆指再大瀉1,120.70點,以2,395點收市,跌幅達33%,期貨10月合約大跌1,554點,創歷史大跌紀錄,大批期貨經紀公司不能履約。當日聯交所停市決定,一直被人詬病。

97金融風暴 港府入市撼大鱷

 港府為穩定市場信心,除了銀行公會宣布減息,財政司也宣布以期貨市場的主要經紀商及香港期貨公司股東提供的10億港元,加上由外匯基金中提取的10億共計20億港元,作為備用貸款,支持香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拯救期貨市場。

 外匯基金第二度撥款10億港元,連同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再貸款10億港元共20億港元備用貸款,並發動香港大財團聯手救市,才勉強保證市場生存。

 97金融風暴同樣是由外圍動盪引發的。於1997年7月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拖垮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當時恆指由最高位急跌47.4%至8,775點。港股的跌勢未止,國際大炒家繼續借炒賣港元及恆指期貨獲利,恆指跌至6,600點,逼使港府透過外匯基金,斥資1,200億元入市,穩住市場。然而金融風暴已令香港經濟重創,直至03年在內地推出CEPA及「自由行」政策後,香港經濟才逐漸復元。

87年股災 促成港證券業改革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87股災的出現,主要在於一連串的問題,首先是美元疲弱,導致美貿赤膨脹,繼而令通脹升溫,當時新任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便加息,此舉令美股以至全球股市大跌。本港方面,由於87股災前已累積了很大升幅,加上金融機構過度借貸,大市一旦急跌,港股現貨及期貨的投資大都被斬倉,孖展被追收,令大市跌勢一發不可收拾,更有證券行找不到客戶追回孖展按金,逼得政府要先後兩次動用40億港元「救市」。

戴維森提出三層監管架構

 經歷87年股災後,當時的港英政府委任金融專家戴維森全面檢討本港證券業未來發展藍圖,戴維森在其報告書指出,本港需要建立強勢的證監會,令本港證券業以三層監管架構運作,以加強市場監管。

 三層架構的第一層是港府,行政長官對本港證券市場擁有「備用權力」,在非常情況之下基於公眾利益,有權干預市場。

 架構的第二層,是據戴維森報告書而設立的新證監會,這個證監會向「行政機關」負責,雖獨立於公務員系統以外,但也是政府的一部分。證監會主席和董事局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運作上是「市場操作者」包括港交所的監管人,負責實際監管工作。架構的第三層是原來的聯交所,有人指其為「前線監管者」,執行「上市規則」,負責證券市場日常運作的監管工作。

市場重整後吸引外資流入

 戴維森報告書提出的內容包括:改革兩家交易所的管治架構及培養專業而獨立的行政人員、將聯交所的交收期延長至三日,並嚴格執行有關期限、發展中央結算系統,以及將結算和保證制度重組,藉此加強期交所的風險管理。

 業內人士指出,當年的戴維森報告書,點出了香港市場的弱點及提出的改革,為證券市場紮下更穩健的根基,使香港獲得世界性認可,吸引到國際性資金的流入,成就香港今日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