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西效應輻射 福建板塊強勁崛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1]
放大圖片

 ■海西戰略帶動福建城市群迅速發展壯大。圖為閩江之畔的福州市區發展新姿。 本報資料圖片

——千億修路拓開新通道 產業集聚引台港大企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黃若紅、米南、李東波北京報道

 「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寫入中共「十七大」報告,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媒體分析指出,「海峽西岸」寫入中共最高綱領性文獻,顯示北京中央政府對福建在促進兩岸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地位作用寄予厚望。

 中共十七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於此間表示,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關於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核心利益所在。盧展工說,福建是祖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省份,閩台間有「地緣、血緣、文緣、法緣、商緣」等「五緣」的特殊淵源。談感情,福建人民與台灣同胞感情深厚;談責任,福建應當擔負起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前沿平台的責任。

 從著眼發揮閩台「五緣」優勢,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前沿平台出發,福建在多年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並實施了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盧展工指出,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是盡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誠意來落實「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的「三個凡是」,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具體實踐。

 曾先生是廈門市的一名普通公務員,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擔任翻譯服務已屆十年。但他從未像今屆這樣忙碌得連每一頓快餐都要在5分鐘內完成,因為來的境外客商實在是太多了,僅加勒比地區就來了三百多位政府官員。細心的曾先生發現,不少外商是衝著「海峽西岸經濟區」來尋覓商機的。

 上月在廈門落幕的第十一屆中國投洽會,海西效應開始發酵。福建省代表團共對外簽約項目687個,總投資111.5億美元,利用外資98億美元,成為國內四十多個省市代表團中最大的「贏家」,其收穫大大超過往屆。褔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參加其中一場「投資海西」對口洽談會時感慨指出,海西是項目對接的大平台,商機無限。

跨越式發展重拾外商信心

 三年前,盧展工和他的領導團隊剛剛規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時,也許並未想到福建會以如此快的速度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並重新引起台商和外商的關注與投資熱情。

 歷史上,曾作為海上新絲綢之路起點的福建,自明末禁海以來就逐漸衰落。新中國建立以來因為台海關係經濟發展一直窘迫,1978年福建經濟總量在全國29個省級地區中名列第23位。改革開放後,一度有先行試點優勢的福建,隨著先發優勢的不復存在,加上「三通」遲遲不通、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經濟引擎發動之後,福建無奈地走向經濟窪地。

 而海西戰略無疑是福建破解「經濟斷裂」的利器。專家和學界普遍認為,海西具三個戰略意義:一從中央的總體戰略來看,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沿平台;二從福建省的著眼點來說,這是閩省全面推動自身發展壯大的戰略;三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海峽西岸經濟區將導向海峽經濟圈或中華經濟圈。

 經過三年的運作,海西前兩個層面的意義已經顯現。記者注意到,福建省自2004年按照「主動融入、準確定位,整合優勢、連片發展,產業支持、構建平台,提升層次、形成合力」的要求,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任務落實到項目、佈局、資金、政策上,由此進入新一輪發展的歷史階段。

與台灣差距縮小到四分一

 統計顯示,2006年福建省實現生產總值7614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13.4%;人均生產總值21152元,提前實現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標;財政總收入1012億元,比增28.4%。外商投資亦呈大幅度成長。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從4953億元增加到9992億元,翻了一番。 經濟綜合實力已在全國處於中上水平,各項主要指標人均水平居全國前列。

 另一組資料顯示,福建的經濟總量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只是台灣的四十分之一,到90年代初期已是台灣的十三分之一,目前則縮小至台灣的四分之一。

 為此,有分析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台灣海峽,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區域經濟綜合體的發展,已不再局限於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的崛起板塊,而是成為中央著眼於海峽東岸台灣,打造中國整體戰略佈局的重要一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