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應對繞月風險 緊急預案待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4]
放大圖片

 【本報十七大報道組北京23日電】內地電視台將對「嫦娥一號」升空的盛景進行現場直播,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能否順利發射成為最關鍵問題。據有關權威人士透露,目前嫦娥工程領導小組已對衛星發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了嚴格的處理預案。「嫦娥一號」衛星五大系統已做好準備,中國航天界對嫦娥成功升天充滿信心。

 國防科工委專家介紹,世界各國首次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率並不高,美國、俄羅斯、日本的第一枚探月衛星均未成功,僅有歐洲近年來發射的SMART-1首發成功。據目前掌握資料,截至2006年,世界上共進行了122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共發射了56顆月球探測器,前蘇聯發射了64顆月球探測器,日本和歐空局各一顆,成功59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為48%。

各國探月往績 僅48%成功

 「嫦娥一號」衛星將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送上天空,長三甲副總指揮金志強表示,雖然目前長三甲火箭的發射成功率是100%,但並不能說發射無風險,火箭從準備點火、起飛到星箭分離的20多分鐘的飛行過程中有50多個重要的飛行動作或關鍵環節決定嫦娥衛星發射成敗。

 據權威人士透露,「嫦娥一號」衛星系統在研製過程中,進行了反覆驗證,曾進行過30次大型實驗,對各個系統進行嚴格考慮。單就即將進行繞月探測的「嫦娥一號」衛星來講,就經過了2,000多小時的通電時間,包括衝擊實驗,震動實驗,對接實驗等,均進行了一比一演練。除「嫦娥一號」衛星外,還有很多新研製的設備,目前已通過大量地面試驗,包括力學環境試驗、熱環境試驗等環境試驗,以及電性能測試和相關的標定試驗。

月球莫測 設備可能失效

 權威人士還指出,雖然曾進行大量地面試驗,但由於月球環境惡劣,中國繞月探測的風險仍然存在,衛星攜帶的設備亦存在失效的可能性。

「嫦娥」工程三大風險

 【據新華社西昌23日電】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對「嫦娥」繞月探測工程來說,最大的風險在於3個方面:一是可靠性問題,航天任務和系統十分複雜,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單點失效;二是一些無法預知的空間環境因素也可能對火箭和衛星構成威脅;三是技術上可能還存在認識不到的問題,畢竟中國是第一次發射月球衛星,可能還存在對某些月球環境因素了解得不足,因而存在風險。

發射前夕 村官逐戶通知疏散

 【本報駐四川記者孟勇、刁繼成、向雷冕寧23日電】23日清晨,西昌發射中心所在的冕寧縣澤遠鄉,鄉幹部劉剛就與其他同事們一道,到所屬的麻葉嶺村、躍進村、八一村,一戶一戶挨家通知村民24日「嫦娥一號」發射時的疏散事宜。

 在村民謝運洪家,謝運洪對前來通知的鄉幹部說,看到這幾天記者這麼多,知道又要發射衛星了,可能還是一顆很重要的衛星。他說,他們一家會按鄉上的要求,按時疏散到指定的地方。原來在發射中心旁居住,後來搬遷到6號點的謝運洪說,剛開始他與有的村民一樣在火箭發射時不想離開,覺得麻煩,後來通過鄉幹部的宣傳,終於明白了其中道理。接到村幹部通知的尼克光明也說,他不會讓村幹部擔心,到時一定按時疏散。

 劉剛說,全部通知完村民,並與他們簽訂安全責任書,幾乎要花一整天。明天,他們從早上開始,還要逐村用喇叭進行宣傳,到疏散時間還要進行細緻的檢查,以保證所有的村民都疏散到安全的集中地。

幹部留守 保村民財產安全

 澤遠鄉黨委書記沈建國說,每次發射火箭前,村民的疏散工作就成了鄉上頭號任務。他說,最艱巨的是在村民疏散後和衛星發射時,鄉上還要安排人在現場值守,每個居住點留守6到8位鄉幹部和民兵執勤,以保證村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據冕寧縣文化旅遊局局長魏志強介紹,23日,當地跟發射有關的所有部門,都在發射中心周邊進行發射前最後的安全和服務大檢查,確保明天的發射萬無一失。

香港四專家參與月球數據分析

 【本報訊】(記者 李浩彰) 中國首枚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即將升空,為中國的航天科學寫下新一頁。參與計劃及進行數據分析的百名學者,其中4人來自香港。當中獲邀參與計劃的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陳炯林形容今次是「開發新大陸」,亦是內地與香港就航天研究合作的起步點,他期望邀請約6名博士生或博士後的科大生協助研究,同時推展香港的航天研究。

冀邀更多科研人員參與

 對於獲邀成為「嫦娥一號」的研究員之一,陳炯林坦言背負一定的壓力與責任感,他又以「開發新大陸」比喻是次升空,並相信是次「嫦娥一號」計劃較以往所有研究更全面,將為人類未來探索太空帶來重要意義。

 不過他坦言,本港一直缺乏有關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亦只是研究天文而非月球的專家,並笑言自己參與計劃是去「學野」。為使更多本地人員能夠參與是次研究,他期望能邀請約6名博士生或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推動有關方面在本港的發展,亦為內地和香港就航天研究合作作起步。

 在「嫦娥一號」計劃中,陳炯林被編派到「月球形貌與構造專家組」,該小組有27名成員,負責分析月球表面的山谷高,做出一份三維(3D)月球立體地圖。陳炯林指,太空傳回來的數據是數字形式,單是要將之翻譯為可用的單位就需時6個月,屆時才可開始分析,故預計最快要2至3年才可完成。他與理工大學土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系系主任陳永奇、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徐揚生屬同一研究組別,而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則就月球的空間環境作研究。

頂風冒雨漏夜疏散當地百姓無悔無怨

 【本報駐四川記者孟勇、刁繼成、向雷、鄧金榮西昌23日電】今年59歲的依烏格自小生長在發射中心外的安哈村,親身經歷和目睹了發射中心的發展,1972年建設之初,曾擔任生產隊長的他就參加了衛星中心的修路工作。之後,目睹了數十次衛星發射。

 他說,衛星發射時聲音像打雷一樣,那聲音「轟……嗚嗚嗚……轟轟」,把耳朵弄得難受,感覺地面都在抖動。「每次發射前,政府都讓我們到遠一點的地方去,那裡安全,耳朵也不難受。走之前,我們都會把牛羊拴好,雞鴨關好。」

保中心用電 冕寧節電多年

 從1984年發射第一顆衛星就參加安全保障工作的冕寧縣政協副主席朱國俊對疏散感慨良多。他說,1984年那次發射衛星,當地派出3,000多民兵守護通信線和輸電線路,每根電桿一個民兵守候,時間長達一個月。同時為保證發射中心用電,冕寧當地還停止了機械動力等三相用電,如此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由於八成衛星發射都在凌晨左右,不時疾風驟雨、寒風刺骨,疏散的村民和負責疏散的當地政府、公安人員都十分辛苦,對於那些老弱病殘者,當地的鄉鎮幹部都會背著他們走。他說,冕寧縣人民對衛星發射中心的貢獻非常大,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無償付出很多,且毫無怨言。

遠望號船隊佈陣南太平洋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2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22日順利抵達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執行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海上測控任務。據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主任饒順和介紹,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在「嫦娥一號」飛行任務中,主要承擔火箭發射段的遙、外測任務和衛星發射段及入軌段的遙、外測任務,同時承擔衛星3次近地點變軌段、調相軌道段、月球捕獲軌道段及環月運行軌道段的跟蹤測軌、遙測和遙控任務。  ■新華社

3000人現場看奔月 破歷史紀錄

 【本報駐四川記者孟勇、刁繼成、向雷、鄧金榮23日電】西昌發射基地所在地,冕寧縣文化旅遊局局長魏志強對記者表示:「這次發射關注度空前高,前來現場觀看發射的觀眾逾3,000人,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以前的發射。」

 記者獲悉,數百名採訪「嫦娥一號」發射的境內外媒體記者,各施手段,爭搶發射當天的最佳採訪口岸。幾經周折,本報記者已在觀看發射最佳位置「奔月樓」,取得有利於採訪的席位。

中國航天進入「直播時代」

 中國的航天發射已逐漸進入「直播時代」。為了讓觀眾更全面直觀地了解發射,中央電視台架設了幾十個機位。國防科工委新聞宣傳中心負責人透露,雖然報名採訪這次發射的記者有170多名,但沒有報名自行前來採訪的記者可能遠不止這個數字。  ■新華社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