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嫦娥」:中華文明接軌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29]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粵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

 中國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把中華文明「和」的本質巧妙地表達了出來,標誌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接軌。「嫦娥」奔月工程是為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

 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順利升空,準確進入軌道,繞地球飛行數天之後,經過三次加速後直飛月球,預料於下月五日進入月球軌道。「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是中國航天技術飛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對民族和國家而言,於科技和文化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中國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是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回應,超越了科技,回歸民族心靈,標誌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接軌。從這個層面而言,「嫦娥」探月工程強化了國人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認知。

中國人最早萌發奔月夢想

 回首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誕生過人類許多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萌發飛天探月夢想的偉大民族,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敦煌美輪美奐的飛天壁畫,無不透露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對探索太空的無限嚮往。許多古代詩人,抒發了對飛天探月的瑰麗幻想。如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賀的「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辛棄疾的「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唐伯虎的「攜花帶月月中游,嫦娥見月花含羞」,等等。蘇東坡著名的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更被譽為中華飛天第一詞。李白詩全集中與月有關的詩達320餘首之多,如珍珠串串,引人矚目。

「中國月亮」負載深沉文化內容

 從科學意義上講並不存在「一個中國的月亮」,但正如《華嚴經》所謂「月印萬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輪,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國文化裡,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沉的文化內容,從而有了文化屬性上的「中國月亮」。中華民族廣泛流傳的嫦娥奔月神話傳說,就表達了對月亮的依戀和深情。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中,這些傳說無一例外地把月亮與某種生命相互聯繫。屈原在《天問》中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意思是問月亮,你肚子裡養個兔子幹什麼?《淮南子》中認為,「月中有蟾蜍」,又說嫦娥「托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月色潔白和白兔相類;蟾蜍夜間活動與月亮活動規律相似,所以才有了中國古人這麼多奇妙的想像。

 中華民族嫦娥奔月的古老瑰麗幻想,蘊含了後世的科學創造因素。因此,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丹,他曾經訪問中國發表演講,說了這段令人難忘的話:「人類第一位嚮往飛向月球的是誰?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美麗姑娘。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是一位美國人。那個美麗的中國姑娘就是嫦娥,那個美國人就是我。」

「嫦娥一號」實現中國人奔月夢想

 「欲上青天攬明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揮之不去的夢想,「嫦娥一號」實現了中國人古老的夢想。儘管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在上世紀60、70年代,在探月方面已經取得成就,40年之後,中國才開始摸索此路,但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實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的證明,而探月工程正是這種標誌之一。因此,中國開展探月工程,是民族振興的需要,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也是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國開展探月工程,標誌著中國在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遙感科學、生命科學與材料學的一次飛躍。也標誌著在帶動資訊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遙控科學等其他高新技術取得突破。當年中國在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研製「兩彈一星」,今天,剛邁入小康就開展探月工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執著的追求,這是對國家強盛的追尋。

中國堅持和平利用太空

 冷戰時期,美國和當時的蘇聯進行軍事競賽,進而發展「星球大戰」的太空軍備,製造了緊張局勢。近年美國加大了太空項目的經費投入,美軍還在2002年將戰略司令部和航天司令部合併成新的戰略司令部,主要負責太空戰、資訊戰、計算機網絡戰等,加強了對太空力量的領導。美國一直在開發和研製隱形衛星、納米衛星、「微型殺手」衛星、「魔鏡」雷射、天基電波等天基武器,試圖全面提升太空防禦和進攻作戰能力。

 相比起來,「嫦娥一號」並沒有搭載任何軍用儀器設備,「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將完成四大科學探測任務: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佈;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這表明中國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嫦娥」奔月工程是為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

中國文化更像月亮

 與充滿酒神狄奧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羅精神的西方文相比,中國文化更像月亮。月亮無論圓缺總是安詳寧靜、平和溫馨。柔和的月亮成了中國人理想的仙境。朱光潛曾經對中西詩歌所採用的不同自然意象有一個簡明的比較:「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凡是對中西文化有深刻反省的人,幾乎無一不感到中華民族的和平性格與西方民族醉心征服的性格之間的差異。中華民族熱愛和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和」的觀念在經典中多次出現,《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把中華文明「和」的本質巧妙地表達了出來。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華文明已經逐步與世界接軌。嫦娥的故鄉在中國,但「嫦娥」屬於全世界。「嫦娥」奔月給世界帶來的,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不是戰爭,而是和平。(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