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站在馬拉山上,本報記者手中的衛星定位儀顯示的海拔高度為5380米。
文/圖:本報駐西藏記者 楊海
從地理位置講,樟木和吉隆是中國與尼泊爾王國通商互貿的最佳口岸。歷史上吉隆口岸一度是西藏與尼泊爾之間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有著悠久的邊貿互市歷史,素有「商道」、「兵道」、「官道」之稱。從吉隆的熱索橋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距離是85公里,較樟木口岸到加德滿還要近35公里。近年,西藏有意加強吉隆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吉隆有望最終取代樟木,成為中尼之間的最大通商口岸。
吉隆地勢開闊,1961年,國務院決定在這裡設立海關,作為開放口岸。1978年,吉隆鎮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但由於口岸本身建設程度低等諸多因素,該口岸對外貿易於80年代初期開始萎縮,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也相繼於80年代中期撤出,目前尚無正規的聯檢作業區。
商道:開放先修路 自貿區蓄勢
與樟木的繁華相比,吉隆人口稀少,鎮上的民居多是簡陋的平房。由於沒有賓館,記者只能住宿在鎮政府藏族員工巴桑家中。巴桑把自家房屋裝修成了簡易的家庭旅館樣式,到吉隆出公差的很多人都住在這裡。
吉隆口岸功能恢復的關鍵是路網建設。當地政府已打算修通姆拉山底1公里的道路,連接口岸的功能區,318國道支線到吉隆縣城100多公里的公路今年下半年將開工建設。
據吉隆官方稱,海關、聯檢大樓的設計圖樣已經出來,將在明年正式開建。吉隆口岸目前只有一些小規模、零星的邊境小額互市貿易。吉隆縣長扎多說,等口岸功能健全了,從熱索到吉隆鎮將是口岸功能區,之間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將被劃為自由貿易區;而投資480萬元、面積達3,600平方米的邊貿市場也將在一年內建成,屆時,兩國的貿易往來將更加頻繁。
兵道:激戰禦外侮 青山埋忠骨
「在1,300多年前,吉隆是大唐帝國通往天竺的主要官道和商道,」西藏日喀則地區文聯主席扎頓說,「這個閉塞的小鎮正是官道的咽喉,險要的地勢擁有一夫當千軍的戰略優勢。」
吉隆鎮海拔2,950米,距離縣城所在地宗嘎鎮69公里,東與聶拉木相鄰,南與尼泊爾王國接壤,邊境線長120公里,東高西低,地勢較平坦,鎮政府位於盆地中心。
清乾隆年間,尼泊爾的一個民族——廓爾喀人起兵入侵西藏,長驅直入直抵日喀則,洗劫了扎什倫布寺。乾隆派大將軍福康安進藏平亂。儘管福康安最終將廓爾喀軍驅出國境,但在吉隆境內的慘烈激戰中,清軍有100多名將士長眠於此。而今,在吉隆鎮外2公里處的姆拉山上,108座石堆組成的方陣掩隱於黃色野花之中,青山碧野慰藉忠魂。
此外,吉隆還有一處崖刻紀念此役,位於吉隆鎮至宗嘎鎮的山溝裡。清軍擊退廓爾喀軍時,此地為行軍要道。崖刻題銘「招提壁壘」,字體約50厘米見方。據說為福康安將軍為紀念驅逐廓爾喀大獲全勝而親筆題寫。
官道:唐朝出訪使 刻石記功勳
吉隆的另一處摩崖石刻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唐高宗年間。「這是迄今為止在西藏已發現藏、漢文石刻中年代最早的,比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還要早165年。」扎頓介紹說。碑刻為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一行出使天竺途經此地留下的實物。
字跡斑駁的石刻還原了千年歷史,可以想見,時為官道的吉隆流水潺潺,綠草茵茵,王玄策從長安千辛萬苦到達此地,安營紮寨修整人馬之時,感歎眼前吉隆山水讓人心曠神怡之餘,刻石記功:今有唐朝官員率朝內官家子弟一行奉令出使印度……留下數行石刻以為紀云云。
短短222個漢字,引導今人看到昔日吉隆的輝煌。2001年,吉隆唐碑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關於吉隆鎮還有許多神奇的民間傳說,據稱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便在此地。今天,吉隆鎮仍有一塊10多米高的「分手石」,相傳赤尊公主在巨石旁揮淚南望告別親人,巨石感應其情,硬生生從中間刀削一般齊齊裂成了兩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