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談香港新方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31]

潘國城博士 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

 特首曾蔭權在宣讀報告時數次指出我們要做「新香港人」,但他並沒有清晰表示這是甚麼意思。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窺見他是要求我們要背靠祖國、愛祖國、與祖國的發展融合及從祖國的高點看香港的問題。

 報告談到今日我們都關注的議題,包括處理經濟、社會民生、環境和管治方面的施政藍圖。既然報告指明要提出新方向,我們都期望從中找到許多有新見地的建議方案來解決香港目前和可見未來的問題。報告內不少「建議」都是重新包裝的舊計劃,是過去專業人士曾經提出的重要基建,可幸的是這些計劃現在終於得到政府的確認和推行。

打破僵化思維 顯示靈活施政理念

 故然,報告中的建議,有數個是可說是較新的。我們看見特區政府似乎接受「突破」,願意利用公帑幫助內地的香港企業改善運作模式來迎合內地對環保標準等的要求,即是同意把公帑用於香港境外的非政府設施上,而且是特別扶助某些行業。這是政府以往不會採用的做法,報告的建議是一種進步,打破了以往的「僵化」思維,是更靈活的施政觀念和行為。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改變後面有甚麼推動力,我們還是歡迎它的。

 報告中提到的另一個好像是新意的建議,是每年送給長者250元的醫療代用券。不論這是不是新意,對長者一定有點小幫助,我們應該歡迎,但是一年250元,實際作用極微,政府應再作考慮。

 本研究所覺得遺憾,雖然香港明顯是面對一個嚴峻的老人問題,報告未有提及香港到現在還未有制訂「人口政策」和「長者政策」所引起的困擾。特首講述香港房屋協會有建造更多健康長者屋的意向,但是他沒有說明,因為欠缺政策支持,有關政府部門無法提供廉價或甚至免費土地,幫助協會實現該意向。這情況實在令熱心人氣餒。本研究所甚為失望,報告完全沒有處理人口政策的問題。本研究所明白此政策是不易制訂,也很難執行,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另一個令本研究所感遺憾的地方,是報告未有專注處理貧窮懸殊的問題。隨著香港經濟轉好,此問題不斷惡化。服務業、金融和賣地為政府庫房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於是,特區政府將巨額投資多項基建項目,希望藉此間接幫助減短貧富的差距。可惜,政府並沒有借此機會來增加資源幫助貧苦大眾。特區政府應該投放更多資源,有效地幫助低收入人士脫貧。

 可喜的是,報告也有許多積極的建議。報告的第一章提到十大建設。其實這些基建工程計劃大部分已經過長久的研討,只欠缺決心落實推行。從香港本身城市發展和運作效率角度看,它們也是值得推行和必要的工程,有利香港未來的發展。這次特首也希望利用它們創造新就業機會,可謂一石二鳥,是個好主意。我們只希望盡快開展工程,透過這些硬件,配合軟件,以保持香港的優勢和競爭力。

十大建設有助保持本港競爭力

 為了要促進和協調港深兩地機場的運作互補,報告提出興建鐵路連接它們。本研究所曾提出過類似的提議。深圳機場是內地一個主要的內陸航空中心,而香港是重要的國際空運中心,若有便利的運輸系統連接此兩中心,香港的空運腹地便可以擴大到整個珠三角和內地許多地方,增強香港保持國際航運中心的能力。

 有人批評報告的寫法鬆散,沒有組織,沒有分析各項建議間的關係。其實,這些項目都是《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內經過細心協調的建議。《香港2030》的最後報告已於施政報告公佈後一天,公開讓大眾查閱。《香港2030》內提出的發展策略,是經過多年詳細的研究,可補充施政報告,解釋曾特首提出的發展項目的需求,讓我們知道各計劃間的關係。

 報告提出的新發展區也是取自《香港2030》的一個構想,它的理念是好的,能夠減低現有市區的人口和發展壓力。但是在規劃的時候,這些新發展區要避免重蹈天水圍、屯門等新市鎮的覆轍,雖然香港再不適宜採用「自給自足」那套思想,但是也不能單單把人搬進去新發展區,最少也要供應一些就業機會。我們亦要為新發展區定下發展功能,吸引人口和經濟活動機構遷入。其中《香港2030》提出在新發展區成立大學教育中心及相關設施,這可以是其中一個功能,吸引在教育中心工作的人員搬到新發展區居住。公共房屋與私人房屋的比例應均衡,區內的消費能力高,自然可以製造其他商機。

 在十大工程中,我們對發展河套區有所保留。香港規劃署現正進行河套區的環境評估,土地能否使用和怎樣使用,仍是未知之數。況且,在禁區解禁後有大片土地可作為新發展區,它們可能比河套區更適合發展,連帶的問題更少。故此,我們必須經過細心研究和比較所有可能發展的地點後,證明河套區是最好的選擇,才決定優先開發該區。

 發展的「反面」是文物保育。報告提出了三個具體的保育計劃,並建議設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這都顯示了特區政府對保護文物的決心。但是,推行文物保育首先需要的是一套全面的「保育政策」,2004和2007年特區政府兩次公開諮詢市民對文物保育政策的意見。可惜,至今仍未制訂「文物保育政策」。沒有政策和整套策略,如何有資源、有協調地推行計劃?最多只可實行零碎的文物保護計劃,「見一件、保一件」。另一方面,文物保育很多時都集中在文物建築本身,忽略了建築物和周邊環境的配置和佈局。周邊環境對文物的影響甚大,若然沒有美好的周邊環境,即使保留了文物本身,文物的「靈魂」可能會被周邊發展破壞得體無完膚,例子不勝枚舉。適當的城市規劃控制,良好的城市設計,不但可減低周邊環境對文物的破壞,也可以把兩者融合一起。

應盡快提出房屋及產業政策

 我們喜見報告用了不少篇幅討論城市綠化,甚至屋頂花園。我們祈望政府很快便制訂鼓勵業權人在私人和公共房屋提供各類綠化設施來美化我們的城市。除了鼓勵建造長者屋外,整份報告並未有提及有關房屋的發展。金融風暴,樓市下滑,政府隨即提出九個措施(孫九招)穩定樓市,現在樓市似乎已復甦,是否應該檢討房屋政策?興建居屋被批評為政府干預樓市,但「九招」又為何不是干預市場?以前的樓價並沒有因為出售居屋而下跌,證明了居屋並不是使私樓樓價下跌的原因,它卻可為市民緩和樓價上升壓力。

 報告也沒有提及產業政策,尤其是工業政策。曾特首既然確認香港已不再運用「積極不干預政策」,政府應該清楚說明對每一行業的取態,使各行各業、各類專業人士知道他們各自應做的事和應走的方向。(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