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西九計劃有待深入論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31]

宋小莊 法學博士

 港府正對西九文化區計劃展開公眾諮詢,以鼓勵公眾參與。該區將作低密度發展,按1.81地積比率計算,建設樓面面積約72.6萬平米(整個地塊面積約40公頃),其中由西九管理局開發的面積約41.7萬平米,由發展商開發的面積約30.9萬平米。港府擬撥出190億元(2006年)或214億元(2008年)一次性給明年中成立的西九管理局作開發之用。商住部分的土地則拿來拍賣,價高者得,作為港府的財政收入。

顯示政府推動決心

 整個文化區含一個大型(15,000個座位)表演場地、一大一小音樂廳、一大一小戲曲中心、兩間大劇院、四間中型劇院和四間黑盒劇場,計有15個不同類型、規模的娛樂、藝術場所,可同時容納27,900個聽、觀眾,還設有具博物館功能的視覺文化中心M﹢,另預留藝術會議、藝術教育、藝術團體和國際文化機構駐地、資訊中心等設施。

入場人數需詳細論證

 港府大力推廣文娛藝術活動以彰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決心不容懷疑,但筆者也希望在諮詢冊頁的標準選項之外,提出若干問題,供港府考慮:

 (一)以往香港的文娛、藝術、博物、科普等設施散見於港九新界各不同區域,西九文化區作了集中處理。假設忽略M﹢不計,又假設15個文娛藝術設施每年有八成開場率、每日一場、每場八成滿座,就意味著每年要有650萬人(次)入場,如開場日演出兩場,則要1,300萬人(次)。到底能不能有這麼多節目,這麼多市民和遊客入場,需詳細論證。即使有的話,分散各區的文娛藝術設施是否還能有足夠的入場人數。集散之間,又如何協調發展。

如何推廣廣義文化仍待研究

 (二)1999年《施政報告)提出這一設想時,採用的名稱是「西九文娛藝術區」,現改稱為「西九文化區」,大大擴充其內涵,這本屬好事。但就前述15個場館而論,仍僅限於文娛藝術方面,似未能包括文化的全部內涵,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何才能涵蓋文化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三)法定機構西九管理局在西九文化區啟用後將負責有關節目的編排,到底要雅俗共賞,還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還是各適其適,應有自主權。但上述不同類別的節目要如何才能配合政府的文化政策呢?如以推廣文化為名,結果只是提供娛樂、長些見識,值不值得港府犧牲過千億的地價來推廣呢?

 (四)西九文化區分期啟用後,將以租金和票房收入維持其營運開支,為此西九管理局應當想辦法讓入場者多逗留、多看幾場、多作消費。但如租金和票房收入不足以維持其營運開支,入場人數也差強人意,又如何處理呢?

 (五)西九文化區分三期建設,第一期12個場館2015年啟用,第二期3個場館卻要到2026年才啟用,而第三期M﹢還要等到2031年啟用,為何頭重腳輕,不均衡發展呢?能否提前呢?

房地產的地積比可略提高

 (六)西九40公頃土地分開文化項目和商住房地產項目兩部分,未必要適用同一個地積比率,只要有協調安排,房地產部分的地積比率可略高,以增政府財政收入,並發展中、高檔房地產。如按同一個地積比率,住宅部分可能要建成山頂豪宅才划得來,與鄰近的大角咀和深水步將形成強烈的反差,普羅大眾可能望西九文化區而卻步,失去港府推廣文化之本意。(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