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博士生自殺警號 研究生搵工更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14]
放大圖片

——葛煒煒自殺追擊之一

本報記者 吳玫、羅賀琪、歐陽杏櫻、陳倩筠

 科大內地化學博士生葛煒煒自殺事件令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震驚。外界指葛生前曾為找工作而奔波,但沒有結果,因此備受打擊。根據教資會數字顯示,研究課程畢業生的失業率較本科畢業生高逾1倍。人事顧問公司亦坦言,市場上只有不足5%的職位空缺,適合毫無經驗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畢業生,就算他們自願「降格」至只要求學士學位的職位,也可能被拒之門外。即使是尖子,學歷太高,在本港職場上可能會「高處不勝寒」,特別是像葛煒煒這類純理科生,出路就更為狹窄。

現時全港共有約6,000名研究課程研究生,當中逾半為非本地生。當局有意考慮增加研究生名額,以配合本港知識型經濟發展,惟其失業率高企,出路問題確令人關注。教資會數字顯示,04/05年研究院研究課程畢業生失業率為3.6%,去年稍微下跌至2.9%,惟對比同期本科畢業生失業率的1.3%及1.2%,卻高逾1倍。

內地生盼當局辦研究所助就業

 正在科大修讀資訊科技博士學位的Henry將於明年1月畢業,他指自己今年4月已開始籌劃找工作的事宜,「當時想到美國去,但卻發現非本地畢業生需要辦理簽證,所以儘管有大公司的面試機會,但他們都不願意辦簽證」。

 Henry亦指,由於本港大學較傾向聘用歐美名校的畢業生,能繼續留下任教的機會似乎也不大,「有內地同學在港博士畢業後,輾轉到美國名校做博士後,期間保持每兩個月『出產』一篇國際頂級水平論文的頻率,最後才被城大聘用。但這樣太辛苦了」!他亦坦言,香港並無相應的機構為研究生提供畢業後的就業機會,而院校為了追求國際學術地位,只強調論文發表量,「招來這麼多內地生很浪費」!

 事實上Henry也試過自降身價,投簡歷至對學歷要求不高的公司,結果卻杳無音信,競爭不過本科生和碩士生。他亦苦嘆說,自己當初若入讀水平較次但工作機會更多的美國大學,或許現在亦不必為工作煩惱了。他認為,特區政府可支持創辦一些高新技術研究所,不僅長遠經濟效益樂觀,亦能支持本港及國家的產業轉型,「即使紐約這種同樣以金融為主的城市,也是有很多研發機構的」。

人力資源顧問:商界更重經驗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指,即使具碩士或博士學歷,但若毫無工作經驗,就業肯定非常困難,估計市場上不足5%空缺適合他們,薪酬只介乎12,000至15,000元。她解釋,「商界非常著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學歷反而次之,故一般只要求學位學歷人士,若博士生或碩士生欲一試,亦可能因學歷過高而被拒於門外」。

 周綺萍續指,純理科畢業的研究生的出路應更為狹窄,「別說博士或碩士生,去年畢業的生物或物理系學士生,期望畢業後可以找到教書的工作,但後來因教職不多,一直待業至今,薪酬要求更一度降至七八千元」。她補充說,若內地來的研究生想在本港就業,也一般較本地生困難,「不過如果是一些研究內地市場的公司,或與內地有合作的企業,會希望聘用熟知內地情況的人士,這些也未必較港生輸蝕。」

 科大理學院副院長吳大琪亦不諱言「差不多越讀上去越難找工」,他亦指由於研究生修讀的科目較專業,大學提供的就業輔助未必適合他們,「不過相信多數人都有足夠能力安排自己前路。」

雙親明抵港 辦煒煒身後事

 【本報駐江蘇記者沈婷13日電】日前在科大宿舍自縊身亡的江蘇博士生葛煒煒,其父母親今日已經在家鄉江蘇省通州市辦妥赴港手續,明日(14日)南京大學將派車接葛家人到南京,預計後天(15日)抵港處理葛的身後事。而葛煒煒在南京的大學同窗則發起捐款,作為葛父母的撫恤金,現已募得人民幣13,730元。

南大派人助葛家兩老

 今日下午,葛家親屬6人已經拿到赴港通行證。葛父稱,香港科技大學已經與南京大學協調妥當,明日將由南大派車接其家人到南京。由於葛家所在的通州市劉家橋鎮地處偏遠,驅車到南京需要近5小時,葛家人將在南京停留一晚,後天赴港。

 談到葛煒煒的後事處理,尚未擺脫喪子之痛的葛父只是說,「不知道該怎麼辦,到時看學校的意思」。他表示,科大先行到通州協助善後的老師也尚未與家人協商善後事宜,只稱有待抵港後再辦理。葛父表示,希望在港給兒子辦一個簡單的追悼儀式,再回家鄉。

大學同窗捐款逾萬元

 葛父說,葛煒煒過世之後,不少原來的同學打電話到家中,詢問他們的近況,使他們獲得些許慰藉。葛煒煒1998年提前招生考入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他在大學本科階段的同學專門建立了一個哀悼網站「紀念葛煒煒,曾經的最佳辯手,圓圓的眼鏡片,葛,一路走好」,並羅列留言、悼文、圖片。

 念及葛家遭逢老年喪子之痛,網頁上還發起了捐款呼籲,「一起協助葛煒煒的家人渡過艱難時刻」。其發起人告訴記者,捐款最初只是面向大學同學,後來有很多朋友獲知後也伸出援手。款項則主要用於對葛煒煒父母的撫恤,將等待他們從香港回來後直接交到其手裡,但目前暫未告訴他們。截至今日下午3時,共收到來自海內外的捐款人民幣9400元,美元582.78元。

 另外,與葛煒煒同在科大一個研究組工作過的友人表示,煒煒曾跟大家坦承過自己患抑鬱症。而據悉,從葛煒煒自殺現場觀察所得,他是在非常匆忙中做出輕生決定的,故該友人推測,葛煒煒最後選擇自殺是因為受到病魔的困擾。

導師赴美傳說不實

 【本報訊】(記者 吳玫) 葛煒煒自殺事件後,有網友在科大內地學生學者聯會網上討論區上,指摘其論文導師、科大化學系副教授徐兵因被美國院校挖角,而放下學生不管,不少網友跟帖批評徐兵不負責任,引發紛紛議論,事後這一帖子已被版主撤下。有曾與葛煒煒同在一個研究組共事的友人表示,徐兵很久以前便公開澄清過,自己從來沒說過要去美國。

 該友人表示,很久前的確有傳言指徐兵要離開科大赴美國任職,但徐兵後來已向學生公開澄清,自己並沒有說過要離職。他還提到科大化學系系主任李曉原也說過,從未收過徐兵的辭呈,並指若真有其事,學系也肯定會極力挽留。

 科大發言人亦指,徐未有決定離開科大,亦未向校方提出辭職,而徐昨日已從江蘇回港,他仍十分難過。

過來人:搵好工 早規劃

 【本報訊】(記者 吳玫、羅賀琪)內地研究生在港就業難的情況當然存在,但亦有過來人認為,不少內地生仍懷抱計劃經濟時代的觀念—「入讀好大學就能分配到好工作」,卻缺乏個人規劃及努力,亦是就業難的個人原因。

 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王卓峰,在科大唸了兩個碩士學位,包括機械工程課程碩士、工業工程暨物流管理研究碩士,現已任職於本港一間製衣公司的供應鏈管理部門。他坦言,自己入讀研究碩士課程前已開始籌劃搵工,「我知道有教授在工業界人脈很廣,因此我很用心上他的課,順利得到『A+』成績,並得到教授推薦,找到現在的工作」。

內地生需改變等分配觀念

 王卓峰笑言,自己也曾試過學其他同學一樣,不管教育背景是否吻合亦將簡歷投到投資銀行,「但始終那不是我的目標,所以並無用心準備。畢竟,我的目標不是像投資銀行職員那樣透支體力,做到30歲便退休。我希望可以細水長流,到60歲仍有人會聘我」。

 此外,他亦鼓勵內地同學在港多參加課外活動,「我認識的大部分內地生都是學習至上,甚至認為搞活動、出來玩都會有罪惡感」。王卓峰曾在科大舉辦過舞蹈俱樂部、並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演鋼琴。他認為,多參加活動不僅能拓闊視野,認識日後或會對前途有幫助的人,同時也令生活更加豐富,「否則人若只有一個學習目標,哪天突然有大變化,整個人就容易垮掉了」。

郭曉曦:有能力不難找工

 來自天津的郭曉曦現在港大醫學院攻讀博士課程,並將於明年畢業。她希望畢業後留港工作,又指不擔心找工有困難,「我認識的內地同學,好多人都搵到工,所以我相信無太大困難」。她又指,每次鄰近畢業時段,大學職業輔導中心都會通過電郵將最新的就業資訊告知學生,減低學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難,「只要學生真的有能力,應該不難找到工作」。

教界:論文導師離職影響微

 【本報訊】(記者 歐陽杏櫻)葛煒煒於宿舍自縊身亡事件,觸發科大生於網上留言指大學教授「出走」情況普遍,令學生頓失所依,前路茫茫。但據多位大學高層指,導師離開大學,對研究生影響甚微,校方與導師一般會先為學生作安排,如由另一導師接手指導學生,最終學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研究不因教授離職終止

 在科大清水灣網上討論區,一位名為zhonghuan的網友就指「這種導師要走、學生沒有錢拿、面臨轉導師、退學,找工作,丟下學生不管的情況在科大挺多哦」。而科大理學院副院長吳大琪則指出,教授離開大學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有關教授通常會先為學生提供出路選擇,包括跟隨其往另一大學、由大學另一導師帶領或退修等,但他不評論個別事件。

 吳大琪舉例指,目前自己帶領的研究生中,就有一位來自台灣清華大學的澳門研究生,而且他一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的同事亦有帶學生來科大。他稱:「(學生的出路)通常可以安排,故不是大問題,但學生不願意就無法了。」

 港大教務長韋永庚表示,港大的研究項目不會因教授離職而終止,因為研究不是以教授為主。他續指,當教授離職,會先通知有關學系系主任,再由系方安排另一人接手該教授的工作,包括處理其原先帶領的研究生,而即使未有合適人選,校方亦會聘請教師接替工作,有關情況通常都會順利過渡。

高教聯願助有需要學生

 高教聯主席岑嘉評則指,各院校對教授離職的處理也不同,但大學應為學生作好安排,而學生亦可跟隨教授一同往外地,只需要應考資格試便可入讀有關大學。

 他強調,「學生不需重頭來過,我自己讀博士期間,導師教授卻不幸離世,學校便為我作出安排」。他建議研究生,有疑難可向高教聯求助,該會會派員向學生解釋,有需要亦會介入處理事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