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鍾欣琦 圖:鍾欣琦攝、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提供
這個菠蘿油不能入口,亦不可吞下。它需要用眼睛來咀嚼,用心窩來消化細味,因為這是一齣音樂劇的名稱《我愛菠蘿油》,名字地道,故事亦簡單,務求帶出「人們只要有愛心、信心和勇氣,再摒除自私,每人都可以把潛能揮出來,完成偉大的事情」的訊息。
以為音樂劇是舊酒新瓶的故事,聽起來的橋段也並不新鮮。只是,不一樣的演員跟幕後導師的相知、相遇,在台下早早已經把這套音樂劇活演了一幕又一幕……
這齣音樂劇是甘迺迪中心40周年校慶音樂劇,演出者全是學校的身體弱能的學生,包括有坐輪椅的、使用步行輔助器的、徒步走路左搖右擺的,以及全身差不多不能移動的等三十多位學生。
台上,音樂劇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甘迺迪茶餐廳」裡,茶客之間的對話表現了各人不同的性格,有代表愛心的菠蘿妹、代表信念的賣糖姐姐、代表勇氣的潮佬、代表自私的師奶三人組、代表孤寒的孤寒三人組(醫生、美食評判、孤寒富)。從一段壞分子搗亂茶餐廳的事件中,從中帶出音樂劇的訊息。
音樂劇將於下月初才正式上演,但台下學生們跟幕後導師似乎已經率先上演音樂劇的前傳了。
導師:珍惜當下
「曾經在綵排時,有學生突然間嗚、嗚、嗚,是抽筋,他們是會這樣的,當真正面對觀眾會怎樣呢?」
「最初未開始排練時,先要學生們寫一篇文章,講自己三個願望,其中有一個學生願望是『唔痛』,更希望看到喜歡的球隊阿根廷打入最喜歡看的世界杯賽,他的文章給我在外面教授的另一位學生不經意看到,便說要買一件阿根廷球衣送給該學生。我以為他隨口說說,誰知他真的買了球衣,還託我轉送給那位學生。不過,當我拿球衣回來給該學生時,他已經過身了。」學生之死,身兼音樂劇的導演、導師的何浩源得到很大啟發,「人生無常,更加要活在當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小演員在劇內的演技未必理想,劇外好戲連場,贏得擊節讚賞。「在劇中的身體語言是必然的,有位同學扮演侍應生,走出來『扭𣈳扭𣈳』,我首先已經很震驚,點解會這樣的?在這裡學習不要用眼看事,用心去明白他們的狀態,他們可以做到幾多,怎樣可以做到最好的狀態……舞是不美麗的,但跳這些舞的人很美麗。」負責劇中的編舞老師王廷琳說。
在王廷琳眼中,他們更成了正面教材。「我在中學教跳舞,他們經常聊天、打架、談情等很鬆散,三十多人中只有兩個才正式跟我跳舞,這些中學生是靚仔靚女,但心裡很痛苦,而這班小朋友卻心裡很快樂,身體痛苦。」他替那班中學生可惜。
學生願望:不痛
這班小演員要顯出誠意參加是次音樂劇,必須先向導師們道出心底願望;「不痛」已成為小人兒的普遍願望,而他們另一願望亦很簡單:維持體能不走下坡。
「一直以來都接受自己的身體,但逐漸地眼見自己身體差,希望維持身體體能,甚至更加強壯。」在音樂劇裡飾演反派的輪椅黨頭目的中五學生劉肇豐,坐在跟好同學商借的半電動輪椅上說。
「自己原本所用的輪椅要用手力推動的,但自己不夠力,又要夾歌跳舞,而最近導師加了舞給我們既吃力又頗累,所以問同學借了這半電動輪椅。」他笑著說;既要應付會考,又兼顧綵排,似乎身患肌肉萎縮的劉肇豐很享受如此「充實」的生活;或許這與他參加了音樂劇,增添自信,表達自己有關吧。
同樣患肌肉萎縮的女角之一的何宛淇,飾演菠蘿妹,向來「跳」慣輪椅舞的她也被難倒。「我雙手不是太有力,所以推輪椅耐少少就會累了。」剛升讀中一的小妮子羞怯地說。
下月初,台下的預演將悄悄謝幕,台上的布幕剛好徐徐地拉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