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德關係熱變冷 默克爾拉印制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0]
放大圖片

 德國總理默克爾上台後,一改過去幾任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政策,對華立場轉趨強硬,執政黨上月推出亞洲戰略決議,稱在能源和外貿等領域面對中國競爭,建議加強與印度等民主國家的關係。分析認為,德國亞洲外交政策的轉變除在於歷史和默克爾的個人因素外,德國還希望藉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然而,兩國長遠的穩定關係不會受大影響。

 中德兩國自1972年建交,歷屆政府都採對華友好的態度,前總理施羅德更是親華派,任內大力推動中德貿易,但卻遭批評漠視中國的人權狀況。

 歐洲跟中國的關係一直較穩定,但隨著中國冒起,西方國家顯得惶恐不安,德國擔心中國後來居上,今年就取代其第3大經濟體的地位;而出生於前東德的總理默克爾自然不喜歡社會主義,故她上台後仿效布什遏制中國,採取與施羅德南轅北轍的對華政策。

批人權知識產權 會晤達賴

 默克爾曾公開批評中國的人權政策以及侵犯知識產權問題嚴重,兩個月前更不理中國抗議,會晤達賴喇嘛。她上月29日訪問印度時,強調要更重視印度,有報道指這是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一個標誌。

 在她訪印前數天,執政基督教聯盟黨推出新亞洲戰略決議,稱「德國和歐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面臨中國的競爭」,還說中國「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建議「德國增強與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要改變前幾任德國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

 印度近年的經濟起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8%,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將來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龐大的消費市場,而價值5,000億美元(約3.8萬億港元)的基礎設施工程更是外商眼中的肥肉,德國重視印度也不無道理。

中德貿易額 乃印德七倍

 奇怪的是印度早是民主國家,德國等西方國家卻至近年才對印度民主大唱讚歌;從經濟角度考慮,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後中國至少10年,中國是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印度只是德國在亞洲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德去年的貿易額是印德貿易額的7倍,無怪有分析認為德國之意在於拉攏印度,制衡和防範中國。

即使傷害關係 仍堅持決定

 德國政府發言人昨日表示,雖然中德關係受達賴到訪影響,但總理默克爾仍堅持自己的決定。另外,發言人還說,德國相信德中關係將會改善,因為良好的聯繫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認為,關注中國人權已經成為歐洲的一股潮流,只是跟英法相比,默克爾較早調整政策。但只要在台灣等核心問題上跟中國沒有衝突,中德關係基本還是穩定的。  ■綜合報道

與中俄關係陷低潮 德商叫苦

 德國總理默克爾聲稱在外交政策上以坦誠的態度面對世界其他領袖,但政府內部的不滿情緒不斷升溫,尤其不滿她搞壞了德國與中俄的關係,令德國商界利益受損。

 默克爾的格言是:「開放勝於和諧。」她強調價值觀在經濟利益之上,建議直接解決外交問題,但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卻希望以審慎的態度行事,認為默克爾的做法沒有效益。

普京譏諷 指德無特殊優勢

 德國近年與中俄關係每下愈況,對德國經濟造成損害,尤其是俄羅斯過去一直是德國重要經濟伙伴,加上俄羅斯是德國主要能源供應國,其經濟發展有助德國增加就業機會。德國外交委員會研究主任曼戈爾德把德國與中俄關係惡化的事實歸咎於默克爾。

 默克爾外交政策犧牲了德國經濟利益,在上月德俄峰會可見一斑,當時東歐經濟關係委員會主席桑德茨內達在威斯巴登讚揚德國今年在俄羅斯的投資達70億歐元(約798.3億港元),但俄羅斯總統普京潑冷水:「你們不應感到驕傲,這個款額的投資,一間意大利公司也可以做到。」他意指意大利能源公司Enel,當時默克爾也在場。

 普京上月也提出在德國興建龐大天然氣儲存設施,但默克爾拒絕了,因為她認為歐盟共同能源政策更重要,不想與俄羅斯個別達成協議。莫斯科一名記者這樣形容:「我們已跪地向德國求婚,但被默克爾一腳踢開。」雖然德俄貿易去年增加了35%,但很多人認為德俄貿易發展還有很多空間,可是在默克爾管治下,這些合作機會被抹煞了。  ■德國《明鏡》周刊

德前總理:「中國威脅論」應視作垃圾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任期間非常重視發展對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在任7年間曾訪華6次,為中德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早前接受訪問時說應把「中國威脅論」扔到歷史垃圾堆。

 施羅德早前出席「中國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時接受記者訪問,他說:「為了德中兩國人民,為了下一代再下一代,德中關係不容破壞,我對德中關係前景持樂觀態度。」

中國良好經濟發展對德是機遇

 對於「中國威脅論」,施羅德說:「我不認為中國的發展會給世界帶來威脅。中國的良好發展對德國而言,更多的是機遇。中德應該為彼此的發展感到高興。『中國威脅論』這樣的錯誤論調應該被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

 考慮到兩國人口相差甚遠,施羅德說中國的發展速度很正常。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對德國來說是一個機遇。德國在生產高端產品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和其他國家發展了,這就意味德國的高端產品有了好的銷售市場。

 施羅德又說德國非常願意看到中國經濟穩定和高速增長,德國在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非常願意幫助中國。他認為,對中國商品不加區別地進行批評是錯誤的,中國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是個別現象。  ■新華社

德專家評論:愚蠢危險 損國家利益

 默克爾上台後一改親華立場,又稱印度為「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顯然是意有所指,加上她9月時執意會見達賴喇嘛,似乎企圖利用印度牽制中國。

個人經歷致主觀偏見

 默克爾在訪問印度期間不斷示好,強調德印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但她和中國和俄國等的距離卻愈來愈遠,顯示其價值觀外交政策已危害到中德關係。

 默克爾之所以大搞價值觀外交,與她的個人經歷有莫大關係。由於她出生於東德,並長期生活在鐵幕下,她對東德的生活經歷卻沒有留下什麼好印象。加上她不了解中國的宗教事務複雜性,自然令她對中國帶有主觀偏見。

 另外,默克爾出身於牧師家庭,懷有濃厚「宗教情結」,盲目支持那些表面追求「種族獨立和認同的宗教人士」。她05年還是反對黨領袖(基民盟主席)時,已跟達賴喇嘛見過面,並聲稱要會見任何「宗教領袖」。

 不過,德國不少有識之士嚴厲批評默克爾的外交政策,這些人主要是對國際問題有深入認識的外交人士,例如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上月就公開批評默克爾「愚蠢的外交政策損害了德國國家利益」。德國的大企業也批評默克爾對華政策,憂慮中德關係惡化會影響他們在中國的生意。

 《南德意志報》等德媒體也批評默克爾的所謂外交新思維「非常危險」,很可能在全球「受到強烈道德抵抗」,並削弱其國際領導地位。

 默克爾目前在中國媒體中的形象與她8月份訪華時相比大打折扣。環球雜誌以默克爾的亞洲平衡術為題撰文說,默克爾想打印度牌、日本牌和韓國牌,為的是遏制中國的崛起。  ■綜合報道

德華裔作畫 盡顯中德文化差異

 隨著中德兩國近年的經濟文化往來日益密切,東西方的相互了解也日益增多。神秘的東方風水文化,複雜的漢字令不少德國人為之傾倒。同樣,德國的啤酒、足球也讓一眾中國人著迷。但由於雙方相差甚遠的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兩國很多的風俗習慣南轅北轍,兩國人民對對方的不少行為做法也感到詫異。在一本名為《東西相遇》的畫冊裡,生活在德國柏林的設計師劉揚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這些有趣東西之間的差異。  ■德國之聲

中德1972年起建交互訪

 72年10月11日:中國與德國建交。

 78-1989年:兩國高層互訪頻繁。兩國外交部建立了外長互訪和在聯大會晤及外交部官員定期磋商等不同層次、各種形式的政治磋商制度。

 1990年9月:兩國外長在聯大恢復會晤。

 1992年:中德關係進一步改善,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

 1993年:德政府決定不批准向台灣出售潛艇,兩國關係出現積極發展勢頭,9月德政府提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亞洲政策,11月德總理科爾第3次訪華。

  2000年6月:朱鎔基總理正式訪德,同年9月吳儀國務委員訪德並出席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館日活動。

 2001年2月:德國防部長沙爾平訪華,為德國防部長首次來訪,施羅德總理10月底第3次訪華。

 2002年3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訪問德國,這是中國國防部長首次訪德。4月,江澤民主席對德國進行了第2次國事訪問。

 2003年12月:施羅德總理訪華。

 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德國,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

 2005年11月:默克爾當選德國總理

 2006年5月:默克爾首度訪華

 2007年8月:默克爾第2次訪華

 2007年9月︰默克爾接見達賴喇嘛,引起北京抗議,中國外交部長取消與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聯合國大會期間的早餐會。10月中國取消了原定於今年12月與德國舉行的年度人權對話。11月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與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原定於12月初的北京會晤延期。  ■綜合報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