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喜 王純傑 新論壇公共藝術關注組
特區政府最近重新推出的西九龍文化區計劃在汲取民間和藝術界意見後轉變發展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仍有需要認真考慮的地方。
香港史無前例地計劃進行一次性的大規模建造世界級文藝場館,西九龍文化區落成後,是否有相匹配的具有品質和數量的藝術節目和活動?是否有相應的藝術群眾?是否能夠吸引國際藝術界的興趣?是否這種發展模式一定是成功?這些都是未知數。這些年來香港周圍城市的文化藝術活動項目蓬勃發展,充滿朝氣。
多元化漸進式發展模式更可取
我們其實可以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做起,先做中小規模,或少一些場館的數量。根據香港藝術氣氛的提高,逐步發展擴大,這樣更適應文化生態自然成長。百老匯不是在一夜之間建成,德國法蘭克福萊茵河邊的博物館群也不是。逐步發展策略的好處是以不同的時機條件下產生多元的發展模式和多元性質的文藝空間。如:私營的,與企業合作的,非牟利藝術資金會的等等,而不是以單一發展和營運模式。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主要的因素不是只建硬體。這幾年來政府高度關注西九龍的場館建築,但沒有更努力去推動香港藝術的活動項目和節目,藝術的教育和培訓,國際的交流,沒有更重視如何提升香港的文化藝術氛圍。就如本地「視覺藝術雙年展」今年也取消了。
環視我們周邊的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新加坡都大力推動發展國際展覽、藝博會、文博會、藝術區、藝術村等藝術活動和項目,湧現出一批批優秀藝術家。香港目前的情況就連深圳也比不上,深圳的何香凝美術館的國際城市雕塑展,OCT(何香凝美術館分館)的城市建築雙年展,深圳畫院的國際水墨雙年展,全城展開的文博會等等。
「硬件」要配合「軟件」
建築場館不能決定我們是否能達到國際文化藝術大都會。文化藝術之都在於能否創造機會吸引聚集優秀藝術家來到本地發展,在於觀眾的整體欣賞水準。今年在德國舉行明斯特十年雕塑展,是國際重要雕塑展,其展覽的特點是騎自行車按地圖找雕塑,展覽作品散落在社區的各種公共空間。這個展覽,其實並不要專門的藝術展覽館。
今年也在德國舉行國際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其最主要的美術館也沒有香港藝術館的空間面積,文獻展的場地不夠,就在草地上搭建臨時的展館。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館是利用廢舊的軍械庫,意大利館也是不大的,其他國家都是自己建造小場館或租用一些空間作為展館。西九龍規劃目標是建造世界級的文化區,是香港的新地標。這種口號就有盲點,不切實際,更像政績工程。只是靠建造西九龍宏大的場館不會使香港變成國際文化藝術大都會,文化藝術繁榮的主要因素不是房子。政府應更努力,撥出更多的資源投入文化藝術活動項目,提升藝術氛圍,為西九龍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這些軟件規劃和發展是刻不容緩的。(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