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政治妥協與政治包容相輔相成。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利益追求的群體以及相應的不同政治團體或政黨,如果能夠相互包容便容易在公共議題上達至政治妥協。可靠的政治妥協以成熟的政治包容為基礎,也衡量政治包容是否成熟。政治包容是「一國兩制」的真諦和精髓。成熟的政治包容是「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不斷推進的根本保證。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結果,還促使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是香港政治的妥協?
在談論政治的時候,人們經常引用一句很有名的話: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在香港,不同政治力量之間能否妥協?如何妥協?這是衡量香港政治性質和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度。
毋需贅言,談論政治妥協,前提必定是有關各方是「利益相關者」即「持份者」(stakeholders)。所謂「利益相關者」不是指有關各方的利益完全一致,而是指他們的利益有交集。因而,需要妥協也可以妥協。但是,能否達至妥協,還須看有關各方的政治水平。
香港不應成為「政治磨心」
在九七前,儘管英方對於香港回歸中國是不情願的,但是,除了在關於香港2004年區域組織和2005年立法機關選舉的安排上中英雙方沒有取得妥協外,在其他涉及回歸和過渡安排的重要事項上兩國都取得了妥協。既因為英中雙方有利益交集,也因為兩國政府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包括外交經驗)。
在九七後,香港政治是中國與美英等若干西方國家關係的一個縮影。10年來,「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經歷幾番風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受挫,特區政府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方案夭折,反映若干西方國家與中國在某些問題上存在著利益對立。然而,「一國兩制」取得基本成功,則是舉世公認的成就,這又同西方國家與中國存在著利益交集分不開。
至今,香港政治受制於國際政治,既因為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會,也因為香港由歷史形成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然而,香港畢竟是一個彈丸之地。如果她繼續成為中國與若干西方國家關係的「磨心」,不僅不利於香港發展也不利於國家和平崛起。如何使香港繼續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會又不讓她成為若干西方國家干預中國的棋子和基地?這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偉大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根本保證。因此,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支持香港、澳門開展對外交往,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
香港居民認同國家主體的「自覺性」已經提高
這不能指望香港的外部勢力「自律」。這只能寄望香港居民「自覺」—「自覺」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自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核心價值既需要保留歷史留傳的精華,又需要增加對國家主體文化應有的認同;「自覺」香港居民可以保留不同於國家主體的政治觀念,卻不能因此而同中央對立或對抗。惟有信守這一系列原則,「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偉大事業才能存在和發展,香港民主政制才能比較順利地實現最終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的目標。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選舉結果,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折射香港居民「自覺」性提高。越來越多香港居民儘管認同「民主派」關於民主的一般理念,卻疏遠「民主派」的政治立場;越來越多香港居民儘管對國家主體政治體制仍有不同意見,卻承認國家執政黨正在不斷地推動民主發展;越來越多香港居民儘管渴望全面普選早日在香港實現,卻理解香港的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人們可以從局部意義上來分析不同政治力量在第三屆區議會選舉中的得失,但是,不可能回避在全局意義上此次選舉結果乃是香港民意和政治生態演變的反映。
政治妥協需要政治智慧促成
無論《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受挫還是特區政府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方案夭折,除了根本原因是若干西方國家與中國存在著利益對立外,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香港的某種政治力量缺乏應有的政治智慧。
具有全局和長遠視野的政治力量,有時會以忍辱負重的態度來承受某種政治妥協。相比較,逞匹夫之勇的政治力量,可以取得暫時勝利,卻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替自己埋下最終失敗的根子。
政治妥協與政治包容相輔相成。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利益追求的群體以及相應的不同政治團體或政黨,如果能夠相互包容便容易在公共議題上達至政治妥協。可靠的政治妥協以成熟的政治包容為基礎,也衡量政治包容是否成熟。政治包容是「一國兩制」的真諦和精髓。成熟的政治包容是「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不斷推進的根本保證。願香港政治能在包容基礎上謀求妥協。(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