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德總理改口 冀與華修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04]
放大圖片

 ■默克爾9月與西藏達賴喇嘛的會面,令中德關係迅速降溫。 資料圖片

 【本報訊】綜合《環球時報》《新快報》3日報道:為了緩和過去幾個月中德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氣氛,周日(12月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德國之音》廣播電台公開強調,希望與經濟大國中國維持親密的伙伴關係。「我們需要友好的朋友似的接觸,朋友間總是會出現意見分歧,但德國願意與中國維持良好的伙伴關係。我深信,價值外交和經濟外交可以很好結合起來,我將與外交部一起尋找這樣一條路。」

  中國政府由於默克爾接見達賴喇嘛而取消了一系列的高層會談,德國的經濟界要求默克爾與中國修好,政府內部也在過去幾周裡對默克爾的對華政策展開了激烈爭論,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和社民黨高層都嚴厲批評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

外交政策失算

 默克爾這兩年著力在外交上創新,保持強化歐盟政策外,採取了親美疏俄、與中國保持距離的策略。在「新亞洲戰略」中,將中國視為「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德國必須「和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兩國是「強烈競爭關係」,德國要增強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的關係。

 然而,默克爾外交新政很可能失算,因為其出發點是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外交」,即按照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

影響德國在華利益

 布什剛出任總統後採取的單邊主義外交路線,其實也是「價值觀外交」的一個變種。在對華政策上,布什就任後將中美關係調整為戰略競爭對手,抬日壓中,親台北遠北京。但這一政策隨著「9.11」事件的發生而開始變化,布什政府最終把中美關係重新定位為很現實的「利益相關者」。日本在小泉時代的對華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識形態砝碼,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國人,最終危害日本自身的經濟利益。現在,德國執政黨卻重拾已在美國和日本試驗失敗的「價值觀外交」顯得不合時宜。

 默克爾對華政策的調整,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目前經濟大多處於一個停滯階段,而新崛起國家的產品卻大量湧入。一些政治家們為迎合民意,總要把中國等國作為批評和制衡標靶。但在政府層面,很多國家的對華政策還是顯示了相當的理性和謹慎。法國總統薩科齊雖然也有親美傾向,但並沒有對中國採取疏離政策,而是本著平等對話、友好協商、互利共贏的原則。

 相比之下,在中國取消德中人權與法制對話、副外長級的戰略對話後,又取消了德中財長會晤,計劃明年啟動的為期3年的德中同行活動準備工作已經中止,這對德國經濟界無疑是一大打擊。而中德關係繼續冷淡下去,還會影響歐盟的團結,甚至成為默克爾下台的導火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