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細說帝女花:《帝女花》成粵劇精品絕非僥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11]

 唐滌生的《帝女花》(下稱唐劇)被譽為香港粵劇精品,並不是僥幸所致。時至今天,此劇的曲詞仍然經過多番琢磨,力求千錘百煉、精益求精。能夠風靡萬千觀眾,絕對不是偶然。唐劇用詞精煉、典雅,捧讀時更覺得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當中也出現一些令人產生疑問的地方。為此,雛鳳鳴劇團的劇本整理小組曾於去年作出修訂。比如說:在「庵遇」中有「杜鵑啼遍十三陵」一句,當中的「十三陵」引起極大爭議。提出疑問的觀眾認為明代共有十五位國君,由太祖開基創業為始,思宗自縊紅閣為終。因此長平口中的「十三陵」就變得不正確。

 阮兆輝認為唐君所指的「十三陵」,其實也是甚有道理。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太祖)即位應天府(今南京),至燕王時則遷都燕京(今北京),這位就是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自成祖開始,明代共有十三位君主定都北京。他們死後也在此地設有皇陵。長平公主與駙馬庵堂重認之時,其父崇禎(思宗)並未入葬皇陵,加上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惠帝)失蹤這件歷史懸案,使後人未能為他設有陵墓。因此,惠帝及思宗便不應視為計算之列。所以,長平公主所泛指的是在北京設有陵墓的十二位祖先及駕崩後葬於南京「明孝陵」的明太祖,那麼「杜鵑啼遍十三陵」就是正確。可是這個泛指的「十三陵」跟現今北京觀光要點「明十三陵」不同,為免引起觀眾和聽眾的質疑,雛鳳鳴劇團的劇本整理小組已經將曲詞由「杜鵑啼遍十三陵」改為「杜鵑啼血泣皇陵」。另外,有人對唐劇「上表」一場中,舞台上出現「滿漢同班」是否合理作出提問。根據張敏慧的考證,唐滌生的編排也不是荒誕無稽。首先,她提及到清兵入關後曾下「薙髮令」,這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統治,目的是為了區別「順民、逆民」。此令一出,人心惶惶。初入主中原的滿清霸主為了安撫人心,在「薙髮令」頒下的十多天後,立即再頒「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隨尊便」這聖諭。在這情況下,清廷上便出現了「滿漢同班」的情景。雖然,清廷最後也再次強行「薙髮令」,但是,在歷史中的確出現過短暫時期的「滿漢同班」。由此可見,唐滌生為此劇所作每個細緻的安排也是有所依據。

* 本文撮錄港台第五台播出,由阮兆輝、張敏慧主持的「戲曲天地—細說帝女花」節目內容。

網上重溫可登入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tco/。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