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一班離職製衣女工組成的「千色服式」,不但創造職位,更可把製衣技術傳授給理大製衣系的學生。 本報記者梁嘉儀 攝
【本報訊】(記者 梁嘉儀)本港製衣業北移,令大批車衣女工失業,多數人只能做歸家娘。其中有人技癢難耐,「我自己在家都會有車衫」,加上不忿一身技能「失傳」,決定開辦社會企業,助人自助,吸納一班專業教育學院、理工大學製衣系學生等成為「徒弟」,開拓新天地。
非政府組織樂群社會服務處、工聯會製衣業職工會及一班離職製衣工人,成功向「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申請70萬元資助,開辦了這間「千色服式」,創造出約10個職位,包括畫紙樣、裁縫、車衣、熨摺等,已開業一年。
助理大「徒弟」做鳥籠裙
負責人「大芬姐」陳玉芬說,由於她們只能少量製作,雖然成本比內地高,但由於質量也相對地高,反而開拓出這個專造「量少質高」的訂造成衣市場,約佔整體生意的8成。餘下兩成就是度身造衫,顧客包括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同時,更有時裝設計師與她們洽談合作計劃。原來,她們內心深處有一個宏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製衣技術可薪火相傳:「好多讀時裝設計的學生,她們製衣手藝好弱,空有創意,卻造不出一件衫。」「細芬姐」王麗芬舉例說,學生只懂天馬行空去創作,要做「鳥籠裙」,卻不知道用甚麼布料、縫紉方法表達出來,最後還是要她們協助才能完成。
她們助人之餘也自助。女工之一黃三英已年逾50歲,她的養顏方法很簡單,就是有自己喜愛的工作。她說做家庭主婦的日子,每天懶洋洋,日上三竿才起床,人變得很不積極、很鬱悶,也很難忘從前製衣女工的生涯,「我自己在家都會有車衫」。後來經介紹到此,「重作馮婦」教她「好enjoy(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