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王瑤:生活高於攝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6]
放大圖片

文:祝莉、彭凱雷(本報北京新聞中心)

 在不久前於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粉墨人生》王瑤京劇攝影作品展開幕儀式上,站在台上的王瑤一再向與會者和她的拍攝對象——一群來自北京少兒京昆藝術團的小演員們鞠躬致敬。在此之前,王瑤再三猶豫要不要為《粉墨人生》做一次影展。「我覺得攝影記者是藏在鏡頭後面的人,要說的話全在鏡頭裡,出本畫冊與大家分享就好了。」

 今年37歲的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王瑤,已有32年「攝齡」,對於這位在國際國內獲獎無數的年輕女攝影家而言,走到鏡頭前面來辦影展、出席開幕式、在會上發言、接受採訪卻是太過高調的事情。

《粉墨人生》亦人生

 最終說服自己的是王瑤久藏於心中的一個信念,即打破傳統展示理念,將展覽作為作品的延續,使作品有機會得到更加深刻而趣味十足的解讀。於是一場不同凡響的展覽向觀者發出邀請——咿呀低吟的胡琴,全黑的展覽空間,戲劇化的燈光,一張張靜穆又艷麗的圖片,如同身處劇場之感讓人迅速地墜入時空的黑洞,走進久違的京劇。

 一隻從繡著牡丹的水袖中伸出的蘭花指,一張上了彩妝斜側向鏡頭的安靜又憂傷的臉,一個畫了猴王面孔的演員和三個卸了妝的演員並排坐在後台休息,一排富貴華麗的青衣扮相人物與前景人頭湧動的剪影重疊著……你盯住畫面,因為艷麗排場令你覺得恍若隔世,但你立刻又會想起魯迅的《社戲》,孩子們連夜趕水路坐在船頭看戲台上認認真真地唱做唸打。這是中國戲劇的好處,怎樣的鄉土怎樣的華麗都扎根於一處,人生在台前台後、戲裡戲外流轉迴旋,沒有人談藝術,分不清誰觀看了誰,不似西方人穿了燕尾服去聽交響樂,隆重到沉重,談論藝術又被藝術所累。

 王瑤參透了中國京劇這種雖興於朝卻近於民的草根氣質,並將這種親近與中國人的生命經驗一同傾瀉於畫面,成就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粉墨人生》。

 不久前,王瑤升任為中新社副總編輯。在人民大學校慶晚宴上,作為校友代表的王瑤也是擺弄著相機,一旁的校友、中新社副社長田惠明一句生動的閒話令記者印象深刻,他向滿桌的校友說:「很多人的所謂成功是拍馬屁拍上來的,王瑤是拍照片拍出來的。」誠哉斯言!

桂林空難:生死第一大關

 王瑤,5歲拿起相機,11歲獲得中國好新聞獎,1988年入讀人大攝影專業,1992年進入中新社,同年獲中國新聞獎,1997年獲得徠卡杯攝影年賽金獎,2000年又以《60歲舞蹈家重返舞台》組照獲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金獎。2007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靜若處子,動如脫兔,話少,總是在做。」這是王瑤默默的軌跡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面對事業上的一帆風順,她認為只是自己比較幸運而已,「都說槍打出頭鳥,可從來沒有誰打我,領導朋友都關照我。」王瑤仰起頭,孩子般放出一串歡快的笑聲。

 「還有那些被我拍攝過的人,很多人,讓我進入、干擾、拍攝,這需要很大的寬容。我一直帶著感恩的心態。我感謝他們,也感謝這份工作給了我觀看的權利,不管是看人世的世態炎涼,看個人的喜怒哀樂,還是看成功者、失敗者、奮鬥者,都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別人活了一輩子,我彷彿活了好幾輩子。我覺得中國人最應當過的是感恩節!」王瑤坐在剛剛調換的辦公室裡,認真地說,至純的微笑一直掛在嘴邊。

 談起以往的攝影經歷,王瑤對她走上攝影工作崗位的第一次採訪記憶猶新。

 1992年,剛加入中新社的王瑤前往桂林的11.24空難現場採訪。22歲的王瑤化妝成農民進入被警察封鎖的現場,幾乎是在悲痛的哭泣中,小姑娘完成了她的第一次拍攝任務,並以其中的一張照片《悼亡靈》獲得1992年中國新聞獎。

 「這件事算是永遠地刻到我心裡去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絕非是獲獎,而是冷靜下來之後對生死的反覆思量。」王瑤說:「在那之前,我覺得人活著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那次空難讓這麼多人就忽然地失去了生命,那麼多家屬無辜地承受了痛苦。在那之後,我一直在想,生命是什麼?人到底該怎麼活?」

 王瑤抬頭望向記者,如釋重負地說:「我真得感謝生活,在我還是個小姑娘時就給我上了一堂生死大課。很多年以來,我一直在用鏡頭關注關於人性與生死的問題。包括後來的荷賽獲獎作品《60歲舞蹈家重返舞台》。我是在30歲那年完成的一組專題,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歲的老舞蹈家內心的孤獨脆弱和由此爆發出的強大力量,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這次拍攝經歷幫助我從一個少女成長為一個女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