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伯恩哈特.藍寧閣博士向本報記者講解中國環境問題。
——畢生所學建垃圾處理模式 國務院授予外國專家最高榮譽
本報駐遼寧記者:賈曉東 實習記者:郭書博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對環保作出特別貢獻,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而伯恩哈特.藍寧閣 — 一位來自奧地利的環境問題專家;紮根瀋陽的洋姑爺;是瀋陽開展的中國「城市可生物降解垃圾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研究」的負責人;這位誓將畢生所學奉獻於中國垃圾處理研究的外國學者獲得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頒發的「友誼獎」證書,這是中國政府授予在本國現代化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
藍寧閣喜歡穿西裝打領帶,要求辦公室一塵不染,但他卻是一位整天與垃圾打交道的人。據藍寧閣介紹,中國垃圾年產量約3.2億噸,其中僅30%得到處理,主要採用填埋方式。目前全球18%的溫室氣體來自中國。換句話說,中國的環保問題不僅關乎國人,也是世界矚目的問題,而垃圾處理環節,則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獨特見解 解決垃圾處理
在他看來,中國想要徹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首先不能照搬國外模式,「簡單的填埋方式在中國並不可取,中國垃圾濕度大,若採取野外填埋,垃圾將很快被降解,填埋氣無法得到有效回收,不僅造成浪費,而且會造成污染。」
藍寧閣認為要對垃圾進行生物有機垃圾和剩餘垃圾分類。前者經過厭氧消化變為沼氣、堆肥和處理後污水,可用於灌溉。後者經過分類廠處理成為灰渣和燃料,用於建築材料原料和能源利用。「這些程序看似複雜,其實操作起來並不麻煩,政府只需注入小量資金,就可以改變局面。研究數據顯示,瀋陽市每天生產生物垃圾約2,000噸,如果利用好這些生物垃圾,每年可提高1,000公頃土壤的肥力,並能為10萬個家庭提供能源。」
身體力行 推廣垃圾分類
另外藍寧閣認為,要徹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需要向居民推廣垃圾源頭分類。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藍寧閣於2005年年初啟動了小區試點推廣工作,目前已經有4個小區成為固定的試點小區,用戶數達到400家。
「在歐洲很多國家,已經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垃圾源頭分類習慣。現在這些國家經歷了20多年的考驗,數據表明,那裡的環境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藍寧閣用生硬的漢語介紹了很多國外的先進經驗。
推廣工作開始階段,藍寧閣每天清晨都帶著他的學生去小區裡走一趟,給每個家庭發放一個垃圾筒,一個藍色塑料袋和一個黑色塑料袋。藍色袋主要盛放可製成能源的生物有機垃圾,這些垃圾包括爛蔬菜水果、剩菜剩飯等;黑色袋主要盛放其他類垃圾,包括塑料、金屬、化妝品等。藍寧閣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自覺將垃圾進行分類。「其實這些工作並不難,難的是我們如何才能和居民接觸上。我們需要溝通,只要溝通好,一定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