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樂 上水風采中學校長
考評局前秘書長姚培德退休前接受傳媒訪問,表示校本評核爭議未息是他任內唯一遺憾,指教育界把每班人數、資源等與校評綑綁在一起,但這些根本與評核本身無關,又說解決這些問題非考評局職責。我想他說的是實情;然而校評的實施就一定會觸及資源問題,這是當局不能迴避的,如姚培德要怪責,也許應把矛頭指向當時的教育部門決策人,而非提出意見的教育界。
牢騷不能代替論證
姚說本港校評已行了30年,不明白業界為何反對。其實教育界的意見表達得很清晰,過往校評只是小規模進行,包括高考的理科及會考的技術學校(如電腦)與藝術科(如視藝)等,考的是非紙筆試能取代的項目,加上每班只有十多二十人,自然行之有效,且理據充足,例如沒有人懷疑理科要考實驗、視藝科要提交作品集,但考評局現要推出的是「一刀切」,每科俱行校評,就變得於理不合了。最明顯的例子是數學科,連姚也承認若在試驗階段發覺不可行,數學科或可免役。假如我們認同要先試驗後實行的話,為何其他科沒有試驗計劃呢?要在所有科實施校評,予人感覺是為校評而校評,欠缺說服力。
姚更在沒有實質證據下誇大校評功能,說如在數學科實施校評,香港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PISA),數學科表現定會提升。事實上在外國並無數學科校評經驗可依循,又怎能武斷地說校評會提高本港學生成績呢?這又是否一位學者、考評專家的應有論說態度呢?
校本自決最可取
校評問題至今爭議不絕的原因包括:理念不清、論證不足、資源欠奉、大學入學率偏低導致校評風險極高……總的來說是教育界對此沒有共識,贊成與反對者各佔一半,如當局仍要強行實施的話,業界反彈力度難料,因此早前孫局長透露會檢視這項政策,是切合時弊的,也反映了局長的洞察力。
姚指出考評局期望在3月前為所有科目的校評定案,這是不切實際之舉,肯定不會受到業界歡迎,也違反了局長的意向。我認為,一個較可行的,能兼顧不同意見的方案就是「校本自決」,即中學經由校董會議決,可選擇在什麼學科參與校評。過去兩年,考評局容許學校在中、英兩科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校評,行之有效,為何不能延續下去,並擴展到其他科目上呢?如考評局對校評充滿信心,那麼將會有越來越多中學選擇參與,這總比強迫業界必須執行為佳吧。願考評局新領導層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