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翁靜晶
飯敘間,有人問︰「大家知不知道,愛爾蘭盛產些甚麼?」沒有人說得準……難道是共和軍乎?
答案開估,叫人出乎意料,居然是——人才!
商界盛傳有句話︰「人才是最大的資產。」而這個位於英國旁邊的島國,竟可以「出產」這種稀有的寶貝,實在是難以置信。
然而,有數據支持的事實,卻擺在眼前。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向來是歐洲的二流城市,居民收入微薄之餘,失業率更長期高企;整個國家人口約四百萬左右,比香港還要少。脫離英國獨立之後,也沒有甚麼自豪的外銷品,驟眼看見一直處於邊緣的角色。
誰知道,踏入九十年代,它竟連續多年取得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到了廿一世紀,國內人民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竟已躋身世界上頭數名之列!
它的綽號,亦由「歐洲的乞丐」變成了「歐洲之光」、「凱爾特之虎」……
除了企業稅較低,吸引外國公司投資設廠之外,人才的培訓就正是愛爾蘭蛻變的因素。
其國策極為注重教育,從六十年代起,公立小學直至中學,實施免費教育;九六年後,更擴展至大學;因此,造就了愛爾蘭人識字率極高,大學畢業率亦名列歐洲前茅。結果,高科技公司及大藥廠紛紛揀選愛爾蘭作為基地。
這種策略,聽在香港人耳裡,著實驚訝。我們所相信的,是免費的東西沒有人會珍惜,現在的新一代,已廣被評為疏懶於學業,若然把九年免費教育增多數年,恐怕情況更為嚴重!何解愛爾蘭人又會懂得珍惜免費求學機會?
這種分別,相信和地區之貧富,有著密切的關係。窮苦人家的小孩,視學習的機會為一種獎勵,且是脫貧之渠道,向上爬的階梯……富家的孩子,生來是豐衣足食,處於幸福的環境,無需再為奮鬥而學習,讀書求學為強迫勞動,甚至苦差,要家長不斷作出利誘和獎勵,才會有短暫用功的動力!
這個想法,大概可以從劍橋大學進行的「快樂指數」調查中得到引證。其結果顯示,愛爾蘭人的快樂程度在全球中排行第三,僅次於丹麥和芬蘭。最快樂的國家,往往都不是財富最多之地,這無非是因為在長期生活優渥區域的人們(特別是下一代),更易於將一些別人覺得難能可貴的事情,視之為理所當然,或反過來感到厭倦。
在外國升學的女兒,就曾提到,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如中國大陸及印度),唸書總是加倍努力,因此成為大學裡「標青一族」。學校甚至非常歡迎這類學生前來升學,認為可刺激本地生發奮云云。
這也證明了,要將厄運改變的人,才能真正體會「知識改變命運」的意義……
愛爾蘭的傳奇,其實也就是舊日香港的經歷……期望,這也是中國未來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