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張蕾、丘麗芳、胡明、陳光宗
2月1日,東莞市在莞城西城樓前舉行盛大慶典,慶祝建城1250周年、成立地級市20周年及改革開放30周年。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雄,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近維,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黎桂康,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市長李毓全、市政協主席劉樹基、市委副書記黃雙福、市人大副張繼雄等市幾套班子領導及社會各界代表1,000多人出席了慶典活動。當天,東莞還舉辦了新春團拜會和春節文藝晚會。
林雄在致辭中說,東莞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一千多年來,勤勞智慧的東莞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艱苦創業,為東莞贏得了無數美譽,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名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立地級市以來,古老的東莞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近年來,東莞在全省率先提出經濟社會雙轉型、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強力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加強社會管理,探索出很多新鮮的經驗,對全省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唐朝稱「東莞」 登歷史舞台
劉志庚說,1,250年前的一個黃道吉日,大唐王朝寶安縣改稱東莞縣,此後莞城發展成為歷代東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東莞從此真正走上歷史的大舞台。而30年前的9月15日,東莞開辦了大陸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劉志庚說,東莞大膽深化體制改革,率先實行政府審批辦事「一條龍」服務,堅持按國際慣例辦事,較早實行「以路養路」等市場化機制,有效優化了投資環境,實際引進外資371億美元,引進內地人才和勞動力500多萬人,在只佔全國0.03%的土地上,創造了佔1.1%的財政收入、1.3%的生產總值、4.9%的進出口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7,025元、11,514元。東莞已經由一個香飄四季的農業縣崛起成為全國綜合實力排名第12、生活質量排名第2的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升格地級市 跨上新平台
20年前的1月7日,國務院批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東莞從此跨上新的更為寬廣的發展平台。劉志庚說,歷經1988至1994年的騰飛階段、1994至2000年的提升階段、2001年以來的轉型階段,東莞不僅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東莞速度」、「東莞模式」、「東莞製造」等著名品牌,而且創造出 「東莞治安」、「東莞治摩」、「東莞治地」、「東莞文化」等先進經驗。劉志庚表示,站在全新的起點,面對全新的形勢,東莞將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努力把東莞打造成現代製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借臨港優勢 造「東莞模式」
東莞南連深圳、北靠廣州,毗鄰香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紀念東莞建市20周年高層論壇」上表示,東莞是一個有著特殊地理位置、特殊行政架構、特殊發展模式、特殊人口結構的特殊城市。20年來,東莞充分發揮毗鄰香港優勢,「借船出海」依托香港,緊抓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契機,以「三來一補」加工貿易起步,「打基礎、辦實業、走正道」,形成了「多級開發,共同發展」的局面,造就了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共同享譽全國的「東莞模式」。
談及東莞建市20周年的成績,市委書記劉志庚說,東莞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梯度推進下,抓住產業國際轉移的機遇,利用低成本優勢吸引海外直接投資,並堅持權力下放,堅持藏富於民、不與民爭利,對鎮村基層實行少統籌多讓權讓利,充分尊重基層的自主權,調動了基層積極性,形成了一個鮮明的發展模式。經過多年努力,東莞外向型經濟一步一步地從低級向高級不斷前進,初步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產品從粗加工低附加值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轉變。
從農業縣到製造業名城
20年彈指一揮間,東莞由改革開放前的一個農業縣,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名城。發展速度快,經濟總量大,成為東莞給外界的一個鮮明的印象。
20年來,東莞經濟始終保持了高速增長,生產總值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2007年全市GDP達3,151億元,跨入「3,000億俱樂部」,富可敵省,與1987年的39.29億相比,增長了79倍;07年財政收入539.5億元,與1987年的2.02億元相比,增長了266倍;而工業總產值更是由1987年的36.7億元提升到2007年的6,650億元,增長180倍。
東莞通過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建成了一個比較完整、門類齊全、工業集中度高的城市工業體系。
目前,全市共有製造企業2萬多家,行業覆蓋33個大工業行業,佔全部工業行業大類的82.5%,涉及的產品及品種大類有8萬多個,電子通信設備、電子機械及器材、紡織、造紙、塑料等行業快速發展,特別是體現工業化水平的,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密集型行業已成為龍頭行業。形成了一大批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名鎮,虎門服裝、厚街和大嶺山傢具、大朗毛紡、長安五金模具以及清溪、石碣、石龍、長安、黃江電子信息等一批特色產業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銷售和配套服務體系,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佔有重要地位,並有力推動了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
迎恩古城樓—東莞文明起源
千年東莞,根在莞城。在2月1日下午舉行的慶典儀式上,廣東省常委、宣傳部長林雄、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市長李毓全等為「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揭幕。今後,莞城西城樓將作為東莞的城市原點。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寶安縣遷至到湧(今莞城舊城),從此,莞城一直是東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西城樓又是莞城最悠久的古建築,選擇它作為東莞城市原點具有地標意義,是東莞城市文明起源的象徵。莞城西城樓又名迎恩城樓,是莞城標誌性古建築,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重修。東門和陽、南門崇德、北門鎮海三座城樓同時興建,現僅存迎恩城樓。城樓高16米,寬126米,厚14米;樓頂為重疊歇山式構築,有36根大圓柱支撐。
據悉,中外一些大都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原點,像廣州的原點是人民公園,北京的原點是天安門。城市原點作為一個城市的坐標,其他主要建築和名勝古跡都能據此標出具體方位。城市原點的意義不僅是地理坐標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城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代表。
30年合作 莞港和諧共生
過去30年,東莞與香港完成了產業的「轉移」和「承接」的交棒。莞港之間真誠合作,不但創造了東莞發展的奇跡,在全球豎起國際製造業之都的美名,也使香港產業實現了調整和經濟轉型,實現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
過去20年,莞港之間建立起牢固的「前店後廠」的關係模式。隨著全球化的風雲激盪和中國經濟蛋糕日見做大時,莞港謀變二合一,香港的服務型企業有碩大空間直接駐莞就地提供報務,「前店後廠」的模式趨變「廠店合一」的模式。
過去10年,莞港捆綁式主動出擊在全球拓展招商的版圖,由此具備了全球思維和國際視野,與香港一道在全球五大洲共推產業帶、城市帶,共鑄城市、產業品牌,共拓全球市場。
「世界眼光,和諧共生」—我們可以一句話概括莞港合作的這30年。
本報推新書 市委書記題名
2008年大事喜事連連,喜迎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舉世關注的奧運會舉辦。今年亦時值東莞建市20周年、本報建報60周年,我報珠三角新聞中心東莞聯絡處將藉上述喜慶之機,定於年底推出《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一書。東莞市委、市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市委書記劉志庚專為此書的出版題寫書名。
本報在海內外極具影響力,除在香港及大陸發行外,還擁美國、歐洲、東南亞等10個海外版,讀者遍及全球。圍繞此書的推出,我報駐莞聯絡處將從港澳傳媒的視角,以「解放思想」為中心,以「和諧」、「創新」、「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經濟社會雙轉型」和「城市產業雙升級」為基本點,加強對東莞的報道,力陳東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力圖在海內外展現東莞的實力、活力和魅力,以及東莞的視野、實踐和經驗。
連續8年 對莞全面報道
本報駐莞8年來,投入大量人物力關注東莞經濟、社會、產業、文化等方面新聞報道,在海內外引起高度反響。特別是大量刊發在莞外商、外企生存和發展的報道,在外商當中反響較大,國際轉載率極高。連續8年來,我報對東莞的報道繼穗、深、京、滬之後位居大陸第五位、全國各地級市首位,東莞市委、市政府予以較高評價,肯定本報「專業的新聞操作」、「規範的駐站運營」。2007年11月,我報高票當選東莞記協理事單位。
■東莞20年經濟增長 (單位:人民幣)
1987年 2007年 增長
■GDP 39.29億 3151億 79倍
■工業總產值 36.7億 6650億 180倍
■政府財政收入 2.02億 539.5億 266倍
■社會固定投資總額 14.2億 840億 58倍
東莞所獲城市殊榮
■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中國最佳魅力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籃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