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會應急機制 中國亟待建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06]
放大圖片

 ■持續大雪籠罩內地20省市,幾乎讓大半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全面停滯。圖為湖南電力搶險員在長沙市郊搶修被雪壓倒的電塔。 美聯社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軼瑋5日電】中國素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然而自1月10日發生在中國南方以至中部20省市的大範圍降雪,幾乎讓大半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全面停滯。短短20餘天,中國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37.9億元人民幣(詳見附表)。而之所以造成這樣嚴重的危害,除了歸咎自然因素外,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人為的疏忽和不足亦佔有相當比例。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此次雪災需要我們反思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社會應急機制、民眾面對危機的心理預期以及參與度都略顯薄弱,亟待建立和加強。」

氣象預警未獲及時重視

 而對於外界一些人士將引發此次雪災的矛頭對準氣象部門,毛壽龍指出有失客觀。他表示,據他所知,氣象部門對此次雪災基本做到了準確預測,只是該部門的預警,並未及時引起社會重視。直到第二輪、第三輪,暴風雪天氣引發諸多後果,才引起全社會關注,而此時災害後果已經蔓延,難以控制。

 對氣象部門針對雪災預報未能引起各方的高度警惕,毛壽龍建議,政府應加強和完善雪災預報系統,形成聯動與合力機制,並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工作。

專家籲建聯合應急機制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也承認,對此次連續發生4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沒有事先料到,對後面可能出現的災害缺乏足夠的估計。他說,「雖然氣象部門比較準確地預報了這次大範圍、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但限於當前天氣預報技術、水平,我們對一周以後的天氣、對冬季我國南方是下雨還是下雪都還難以作出肯定的預報。」

 毛壽龍則認為,光是氣象部門預報準確還不行,「氣象部門如果只是獨力戰鬥,沒有和電力、交通等部門真正建立聯合機制,共同對此類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和監測,不便於及早防範。我們未來應該建立一個融氣象、交通、信息等多部門綜合的專業評估機構,共同評估惡劣氣候造成的影響,以便及時作出相應的應急行動。」

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不足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面對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管理方面的不足可說全面暴露。中國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解釋說,這次雪災的複雜程度超過了1998年的抗洪和一般性的自然災害,因為它束縛了救災的機動能力。何況,雪災正發生在全國人口流動最密集、交通狀況最複雜的春運時期,救援工作舉步維艱,這當然無可非議。如此災害,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輕鬆化解。

降雪逾10天 方啟動應急機制

 但延至1月27日,當湖南、江蘇、安徽等地大雪紛飛10多天後,國務院才召開全國緊急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啟動災害應急機制。有專家指出,從廣州開出的100列火車滯留在1,000公里的鐵路線上,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系統都無法得到準確的預測信息。因此,儘管現場的警察、工作人員已經盡了全力,但整體系統信息缺失、發布混亂、調度不暢,導致救助者和被救者的集體茫然。這,無疑是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現。

 1月29日,在各地受災5至10天後,民政部才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嚴格按照《自然災害統計制度》要求,做好雪災和低溫冷凍災害災情的統計、核查和報告,及時匯總上報。可見對災害的訊息匯總以及把握,都十分遲緩,進而影響了高層決策。

諸多「緊急預案」備而不練

 在暴風雪突然侵襲南方諸省後,並且由此引發的能源供應緊張、交通格局惡化,多數人甚至許多政府官員都未想到這將引發一次大雪災。

 從表面上看,這不過是春運恰逢暴風雪、電廠儲備煤短缺又遭遇煤炭生產、運輸的瓶頸;不過是南方高壓輸電線鐵塔的設計沒有料到50年一遇的凍雨、暴雪天氣;不過是南方沒有清掃積雪的經驗、缺乏破除凍冰的機械。以至於暴雪引發出各式災難,曾一度出現「交通怪鐵路沒電、電力怪煤炭不夠、煤炭怪交通運不出去」的怪圈。

各部門未形成合力

 對此,此間有關人士明確指出,在此次雪災面前,表面看大家同舟共濟,其實各自為政的現象也不少,充分暴露出中央垂直管理部門與屬地管理之間的綜合協調薄弱,以及地方政府諸多「緊急預案」備而不練、案而不能預、不頂用。

 據了解,在建設部重點調度的數十受雪災影響嚴重的城市中,曾發現一個共性:即每個受災城市都曾出現當地交通惡化,甚至與外地的交通已經中斷,供水供電事故頻發,隨之而來的物價上漲,缺糧問題,農作物受損,加大了群眾的生活成本與風險等。但在此次抗災初始,不少部門如電力、糧食、交通部門等往往都是孤軍奮戰,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導致救助行動緩慢。

垂直與屬地管理協調薄弱

 毛壽龍亦指出,政府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一整套跨地區的綜合應急預案,而事實上,各個地方制定出的諸多緊急預案,多是按照上級的「版本」,稍加「結合當地實際」的變通而成,一旦發生大範圍的災害,很少與周邊地區協調處理,共同應對。

 毛壽龍舉例說,「湖南雪災嚴重造成京廣鐵路中斷,這一消息不應只是鐵路部門知曉,還要聯繫廣州方面,使其及早疏導、勸導旅客離開火車站,並建議沒出門正準備返鄉的人暫留原處,或者乾脆留在本地過春節,才不至於出現大量的旅客滯留現象。

 事實則相反,鐵路已經封閉了,大量的旅客還在趕往廣州火車站,造成大量旅客滯留,不得不緊急疏散,而當疏散不了,才開始說服返鄉民眾就地過年,這樣就顯得很被動。」

各地煤電庫存嚴重短缺

 冰雪風暴持續近20日,全國上下陷入前所未見的煤荒、電荒。在電荒最嚴重的貴州,整個電網500千伏網架基本癱瘓,全省進入一級停電應急狀態,地處偏遠的黔東南州、黔南州和銅仁地區已經斷水斷電10天,只有一些關鍵部門依靠發電設備,勉強維持與外界的聯繫。在廣東,各電廠存煤量都在警戒線以下,多數電廠庫存僅夠2天。在四川,截至1月29日,四川網內20家火電廠有13家處於電煤預警狀態,其中7家處於緊急狀態。在上海,華東電網早已告急,電廠庫存的煤也僅剩2天,上海開始不計成本從外地購電。

 中國是能源出口大國,一場大風雪卻輕易讓整個南中國陷入黑暗。雪災造成的輸電線路大量毀壞當然是主要原因,但政府發布會上,亦不諱言煤電庫存嚴重不足,是此次能源危機的原因之一。

社會組織反應遲緩

 不少專家指出,此次雪災還暴露出中國民眾在應對大雪、暴雨等各種自然災難的應急自救和抵禦能力不高。此外,各級政府還有待於建立和完善民間重特大災害救助機構,作為政府服務資源的補充,配合政府部門工作。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在西方國家,比如美國,如果碰到一個非常大的災情的話,除了政府跟軍方投入以外,還有很多是來自於民間自發性的。但在中國今次雪災中,幾乎沒有看到民間救助活動的場景,只看到政府官員忙前忙後的身影,在不少人看來,這是政府的職責而袖手旁觀,當然樂於無私奉獻和有愛心的也有人在,但由於組織資源匱乏,難以形成合力服務於災區群眾。

雪災損失537億

 受災省市 20個

 受災人數 超1億

 死亡人數 60人

 倒塌房屋 22.3萬間

 損害房屋 86.2萬間

 缺煤限電 16個

 直接經濟損失 537.9億元

 農作受災面積 1.4億畝

 中國民政部數據

鐵路運輸 暴露致命缺陷

 有專家分析指出,此次救災難度之大主要體現在交通運輸方面。首先,鐵路動脈因電網遭破壞而大癱瘓,導致災區成為孤島。由於電力機車的普及,以及南方電力充足,中國大部分地區鐵路都換成電力機車,只在東北等少數地區保留內燃機車。此次由電力癱瘓引發的鐵路運輸癱瘓,顯露出內地鐵路運輸系統的脆弱性。

 「一旦緊急情況發生或有外來威脅,只需破壞部分電力網,就可能造成整個運輸網絡的癱瘓,進而引發社會動盪。」有關專家認為,有關高層應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上,重新審視中國交通網絡的安全性。從火車機車的選擇上看,應當在各機務段保留適量的內燃機車和蒸氣機車並時刻維持良好的狀況。

協調不足 太遲出動軍隊

 另外,在此次救援過程中,由於直升機協助的缺失,使得救援人員和物資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災難現場。專家指出,中國的民用直升機發展一直比較緩慢,民用直升機特別是國產民用直升機的應用較少。僅以警用直升機為例,美國在1980年就擁有警用直升機150多架,而中國目前僅有各類警用直升機20架不到,至於民政系統數量更少,而軍用直升機的動用需經各方批准方可,延誤救災時機。

 還有網友質疑軍隊調動略晚。「1月24日南方很多地區都被大雪封路,但大規模調動軍隊救災卻是在3天之後;如果在災害初期及時協同軍隊去破冰,災害損失恐怕不會這麼嚴重。」專家認為,雪災過後,有必要加強研究中央、地方政府和軍隊在應急機制下的協調互動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