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尋找粵劇桃花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26]

.葉世雄.

 二月中,「桃花源粵劇工作坊」(下稱桃花源)在葵青劇院公演《蝶影紅梨記》和《三界、人鬼神》。過往我只看過「桃花源」製作的《西施》,雖然演出上有可改進的地方,但它的製作和呈現手法,可以感受到製作人是誠意地為粵劇尋找新的突破,不知有意或無意,他們著重把傳統粵劇和現代劇場結合起來,而不是借用舞台空間繼續以「廣場概念」演出粵劇。

 那次看《西施》,也使我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和已故藝評人黎鍵先生的一次對話。他告訴我演藝學院有興趣接辦「八和粵劇課程」。「八和粵劇課程」當時由八和粵劇學院和中大校外課程部合辦,何解演藝學院要「橫刀奪愛」呢?原來演藝學院計劃戲曲課程,接辦「八和粵劇課程」是一個試點,課程只放在周末和周日;到累積一定的經驗後,才開辦全日制戲曲課程。我一直批評演藝學院不提供戲曲課程是漠視本地藝術文化,聽到他們在九七回歸大潮流中,肯踏出政治正確的一步,除了慶幸粵劇界終於找到一個培養人才的學府,也主觀地認為演藝學院可以作為改良粵劇的基地,因為演藝學院的課程包括教授舞台製作和技術,亦有音樂、舞蹈、戲劇等學院,可以為粵劇改革提供強大的支援力量。黎鍵兄說我的意見有利演藝學院爭取資源開辦課程,提議我以書面形式提交學院。

新一輩觀眾層成形

 全日制戲曲課程開辦了,學員一屆一屆地畢業了,遺憾的是粵劇界仍然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其中的原因我以前已經說過,最主要就是演藝學院的戲曲課程未能配合本地粵劇的運作形式;但是,演藝學院作為改良粵劇的基地的設想,卻出乎意料地實現了。根據「桃花源」網頁的資料,他們主要成員都是曾經修讀演藝學院課程的學生,成立八年,製作了《三界:人鬼神》、《西施》及《蝶影紅梨記》,創作態度很認真,可見一斑。但「桃花源」的製作是毀譽參半,上次製作《西施》,請來梁漢威和白雪紅助陣,仍然難改部分觀眾非議偏離傳統演繹方法的批評。

 《桃花源》今次演出,我只看了《蝶影紅梨記》,而年輕的《戲曲天地》主持人歐翊豪就看了《三界:人鬼神》,我問他有甚麼感覺,他說自己和另外三位同學都接受《桃花源》的呈現手法。歐翊豪的答案正顯示出新、舊粵劇觀眾的分別,粵劇的未來模樣大概也可以想像得到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