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72年副外長喬冠華(圖左)在《中美聯合公報》的問題上智鬥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基辛格曾誇喬「不好對付」。網上圖片
——喬冠華與《中美聯合公報》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震驚世界。經過雙方最高領導人幾天的緊張會談,訪問取得重大成果,中美兩國恢復正常關係之路有了良好的開端。那個時候,外交工作班子的任務十分繁重。經雙方磋商並同意,以中國外長姬鵬飛和美國國務卿羅傑斯為首的外交班子,商量兩國關係的有關重要問題;副外長喬冠華和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研究雙方如何發表公報的問題。這個《中美聯合公報》(下稱《公報》),也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上海公報》。其中,喬冠華扮演了功不可沒的重要角色。
台灣問題表述 機智交鋒
《公報》中最為棘手、最為困難的問題是對台灣問題的表達。擺在面前的這個棘手難題如何處置,需要很高超的才識、機智和技巧。喬冠華反覆思索著雙方的分歧所在——中國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只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前途是中國的內政;美國則說,只在聲明中同意對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的觀點不提出異議,同意作如下表達:「美國政府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中國堅持要美國聲明: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是美國的「希望」;美國卻堅持這是美國的「關心」,而且堅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這是一項具有連續性的義務。中國方面要求美國無條件答應從台灣撤走全部美軍;美國只肯把撤軍說成是一個目標,即使這樣,美國還堅持要把撤軍和解決台灣問題及整個亞洲的緊張局勢聯繫起來。
俏皮話緩和緊張氣氛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喬冠華、基辛格這兩位具有學者風度的外交家展開了激烈爭論,有時甚至面紅耳赤地爭吵起來,意欲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
雙方的談判進行得異常緊張,揮灑自如的喬冠華這時說了幾句俏皮話,尋找一些共同點來緩和一下氣氛。他呷了一口咖啡說:「博士,你出生於德國,我是在德國獲得的學位,從這點上講,我們應該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學上,我喜歡黑格爾,你喜歡康德,這也許是我們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聽後哈哈大笑起來,剎那間,緊張氣氛一掃而光。之後,他對國務院一位工作人員說:「喬冠華這個人很有才華,不好對付。」(一) ■摘自:《中華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