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疏財而欠仗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29]

胡志偉牧師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剛發表2008年度財政預算案,被譽為慷慨「派糖」的預算案;由於政府錄得破開埠紀錄的1156億元盈餘,於是政府還富於民,派出441億港元,令社會各界人士受惠,包括所謂三無人士(不交稅、不交差餉、不領綜援)。

 從社會普遍反應來看,大多數接受這份財政預算案,反對聲音不多;較為不滿的是長者生果金不作調整,只是一次過發放3000元長者生果金。此份預算案不失為平衡穩健,能兼顧各方利益。曾俊華是稱職的技術官員,在預算案中瞻前顧後,不因大量盈餘而改變政府一向奉行的理財原則。在曾蔭權當財政司司長的年代,已明確表明政府奉行的市場主導經濟、政府最少干預與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等理財原則。一直以來,本港奉行經濟自由主義,政府官員尊重市場運作,不作任何指導性規劃。一般來說,倡導經濟自由主義的學者,認為政府的經濟參與,越少越好,政府過度干預反會阻撓或影響市場的正常操作。

 是次財政預算案,曾俊華重申政府三個公共財政信念:對社會承擔、具可持續性與務實做法,可說是曾蔭權班子的路線延續。政府不會因擁有大量盈餘而改變長者生果金機制或其它現有結構性運作方式。在「務實」的大前提下,任何公共開支必須用得其所,有關措施也是針對性;於是全港240萬住戶享有1800元電費補貼,一方面平息了前一陣子反對兩電加價與新合約對電力公司的傾斜,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通脹壓力。

 然而,因為政府官員的文化,傾向保守,美其名是可持續地沿用舊有思維,確保政府於收入與支出、短期與長期效益、增加經常開支與採取一次過措施等取得平衡;但在扶貧的承擔,卻予人有不足的感受。筆者認為曾班子要強化對貧窮人的承擔,具體落實措施,不讓政客藉此打擊政府管治的威信。

應切實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曾俊華既在財政預算案結語提出:要「勇於面對」,而本港目前面對的正是貧富懸殊,仍有100萬人生活在月入4,000元下,即每7個人有1個是在貧窮家庭中生活。統計處2007年公佈反映本港貧富懸殊數據的堅尼系數,攀升至0.533的歷史新高,是其他經濟發展成熟地區之冠;最高和最低收入的家庭組別,每月收入中位數分別是78,000元及2,400元,相差31.5倍。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貧窮家庭的父母要為兩餐奔波,甚至面對失業,當中老夫少妻及中港婚姻的問題亦令家庭出現很多衝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學習及人生觀均受到負面的影響。葵青、屯門及元朗三個地區去年的貧窮指標表現,普遍低於整體平均水平,是全港貧窮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天水圍區內虐偶、虐兒個案及青少年犯罪率均為全港第一位。

 面對上述的現實和挑戰,曾俊華既說要「敢於希望」,就應更果斷地、更創意地思考如何具體解決,表達政府對「扶貧」或「減貧」的決心,才予人觀感是「疏財仗義」有所承擔的政府。如今,曾司長疏財不少,但「仗義」則不足,未能向公眾展示其對社會弱勢群體勇於承擔的精神。

 從信仰角度看,一切財富皆是造物主的禮物,人或政府只是物質的忠心管家。清教徒倫理看勤勞節儉致福,並非壞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有餘的,樂意與別人分享財富的好處。因此,筆者認為財政司若能體恤民困,特別是本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就應大力倡導「經濟公義」,作為「仗義」的表達,如寬減利得稅的企業,可考慮向貧窮人士有所關懷;或寬減薪俸稅人士可向慈善機構捐款等。當政府有類似配套計劃,於是441億港元能夠產生連鎖反應,使更多人士一起分享財富,確使本港能建立真正和諧共富的社會。(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