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日媒:「毒餃」或因商品混放所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7]
放大圖片

 ■日本媒體指,「毒餃」事件可能是商品混放所致。資料圖片

 【本報訊】據青年參考16日消息:據日本共同社、《朝日新聞》9日報道,日本兵庫縣警方從退貨、封存的中國天洋食品廠生產的39袋餃子外包裝上檢測到甲氨磷成份,而這批餃子和引發「餃子事件」的餃子是同一天生產的同一產品。《朝日新聞》認為,這可能餃子與帶有甲氨磷農藥的貨品一起存放而受到污染。

 據報道,日本兵庫縣警方在對「中國冷凍餃子中毒事件」偵查發現,從(關西等地方退貨並封存於大阪冷庫的未開封的)餃子袋外側,檢測到甲氨磷農藥成份,其中有一袋速凍餃子的包裝袋左上方有月芽狀(長約1毫米)的破口,從該破損袋內側、餃子皮上、存放該袋餃子的淺底整理盒裡,都檢測到同樣的農藥成份。

退貨含甲氨磷 與「毒餃」同批次

 日本警方說,這39袋(從外包裝上檢測到甲氨磷成分的)餃子,是中國天洋食品廠於去年10月1日生產的。這和引發「餃子事件」、食後出現中毒症狀的小女孩所吃餃子係同一天生產的同一產品。這批被檢測的餃子是「餃子事件」發生後購買者所退的貨品。

 對於檢測結果,《朝日新聞》認為,這可能是在堆放餃子等商品時,又塞入帶有甲氨磷農藥的貨品,造成含有農藥的產品污染了速凍餃子。至於是在運輸過程中還是在裝貨時,以及是在什麼地方出現的這種情況,該報道沒有進一步分析。

 據中國公安部此前對「餃子事件」中的塑膠包裝袋進行的滲透實驗表明,在-18℃條件下(餃子在倉儲、運輸、銷售時的冷藏溫度),濃度分別為1%、10%、30%、60%的甲胺磷農藥溶液,在10小時內均可從包裝袋外側滲透到袋內側。

 兵庫縣警方決定對引發「餃子事件」的同一種、同一天生產的200袋餃子進行調查檢測。這39袋有毒餃子是大阪府警科學搜查研究部檢測出來的,其他一部分已委託大阪府警和京都府警檢測。

 該檢測結果可能成為是「餃子事件」的重大進展,但不知為何,日本媒體反應冷淡,很多媒體隻字未提,這和事件發生時各媒體爭相報道形成強烈反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