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 牧師
政府公布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因應人口老化,醫療開支大增,提出六大方案。有關醫療融資計劃,已談了不少年月;政府曾於2000年倡導強制性醫療儲蓄計劃,因應社會有強烈的反對聲音,結果計劃無疾而終。
今次政府捲土重來,重新包裝,有其明確立場取向,就是要市民選取「康保儲備」(首選)或「強制醫保」(次選),然而在姿態上要表現開放,聽取不同市民意見。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今日的惡疾,明日也許可透過基因修補而獲得治療。一般人的壽命可透過醫藥技術延長,因而醫療成本將不斷增加;醫療資源怎樣作出合理的分配,正是現今各地政府,也是特區政府面對的難題。
三種醫療資源分配取向
倫理學教授David Cook討論醫療資源分配課題時,提出三個不同取向:按著需要、按著能力及按著平等,可供參考。一向以來,醫療工作者的看法是「按著需要」,醫療服務就是因應病人不同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服務。然而,病人的需要,在現今多元化的社會愈來愈難有共識!我們如何判斷這到底是病人生命攸關的基本需要,或只是滿足病人渴求的額外服務?當需求增多,資源有限時,我們該怎樣公平地分配?當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時,該如何處理?「醫療社保」方案或「強制醫保」方案反映此方面價值。
對中產而言,也許「按著能力」原則,即「用者付費」的方案,較受歡迎。對於身體健壯人士,這是公平的方案,但對長期病患者或貧困人士而言,「用者付費」只會使貧病交加,更多人士因病患而陷入貧窮當中。
第三種取向,乃「按著平等」原則,從公平的視野出發,每位類似或相同病情人士均得著公平的醫護照顧,不帶有任何歧視成份。這是較為理想的原則,當資源匱乏時,所謂「平等對待」又會變成先到先得,或延長了輪候診病而造成病情惡化,於是所謂「平等」又是否「正義」?
維持基本醫療 鼓勵中產投保
站在基督宗教信仰原則思考,個別生命在神面前皆為神聖與平等,理應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政府有責任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而病人享有醫護的基本權利是不容否定的;但對於經濟條件較佳人士,「自願醫保」方案則較為可取。
筆者認為「醫療儲蓄」並不可取,供款根本無助解決費用昂貴的手術或醫療支出,而強制供款,只不過把政府承擔責任轉嫁病人身上。筆者看所謂「康保儲備」方案,只是變相中產人士的「強制醫保」加上「醫療儲蓄」方案而言,且管理費用據聞高達7%,肯定對中產人士吸引力不太多。
除了要六擇其一,筆者要問的是:還可以有哪些選擇?筆者倒認為維持現有基本醫療服務,窮苦大眾也能受惠,而中產則鼓勵「自願醫保」,透過扣稅予以鼓勵。也許可這樣理解,政府為所有人提供基本醫療保單,而額外的則由市民、僱主或僱主與僱員合供,這樣變革就會獲得大多人接受。當政府把醫療費用要全體市民共同承擔,恐怕反對聲音不少!(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