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本土設計外國競獎 人才往哪裡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31]
放大圖片

 ■書版類別由The Goldfish Creative的黃韻媚得到首獎。

文:保 路

 文化人梁文道最近在報上撰文《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指出香港政府近年雖然積極推動以創意經濟/創意產業為名的發展項目,但實質的效果實在有限,只有少數資助真正流到藝術家手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3月份出台的財政預算案中,也只有「香港在創意經濟的多個範疇都居於區內領先地位」等幾句提及創意產業,甚至這種斷言難以反映文化氛圍與狀況,亦沒有更多對文化藝術發展的實際承諾。

 梁文道在文中不禁感嘆,香港的文化人與藝術工作者,留在這種如此「現實惡劣」的地方,實在沒有甚麼可以再做,與其期待,不如到外國發展,為香港人引路,看清這個世界。

 外國的月亮是不是比香港的圓?極少到外國的筆者,難以判斷。不過最近一個具備外國視野的本地設計比賽,可說是一個饒有趣味的特別例子。

香港獎項 植根外國35年

 由香港紙商友邦洋紙有限公司主辦的美國「堅霸傑出設計獎」(Gilbert Paperworks)已有35年歷史,新一屆在去年10月開始接受報名,參賽者在比賽中規定運用堅霸紙張系列,設計不同種類的紙張作品,包括公司信紙、信封、名片和書版,發揮設計創意。截止報名後,所有作品會送到美國,由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組成的團隊評選。今年2月初,正式公布優勝作品,並在本月頒發所有獎項。整個比賽的國際專業組接獲400份參賽作品,而港澳學生組則接獲500份作品。

 有趣的是,經過外國評審團評選後,專業組的6個獎項全由華人設計師囊括,而學生組的13項優勝作品中,香港設計就佔12項。「公司信紙、信封、名片」組別頭獎由蔡永耀設計有限公司奪得,書版類別組別頭獎由The Goldfish Creative奪得,而學生組頭獎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同學奪得。所有參賽得獎作品已在3月19日至28日於太古坊展出。去年,在同一個比賽中,共有400份參賽作品中,香港作品佔41份,結果在9個獎項中,香港的設計師佔去四個。

別談市場 用創意說服我

 讀者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鼓勵港澳本地創作的設計比賽。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為甚麼要在外國進行評審呢?

 筆者想,設計比賽如果在香港舉行,得獎者或難得到本地廣泛的認受性。始終香港的設計藝術和實際生活有很大距離。

 又正如自從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企業為求設計師趕快起貨,或為加強競爭以減低成本,開「無償競稿」之風,破壞設計界行內生態。後來設計師出來表達意見,有商家反而把矛頭指向設計師,認為設計當然為顧客服務,競爭乃是商業社會的必然生產物;卻未聞700多名設計師在Facebook上大吐「無償競稿」之害,紛紛留言大嘆難以在行內生存。

 設計師彭志江亦曾痛陳競稿之害,認為香港設計界的創作力每下愈況:「有時見到港人設計在外地大受歡迎,偏偏本地品牌的設計卻愈來愈差,生於斯長於斯,也感到難過。」

 難道香港沒有人才?獎項都要往外國跑?

 不得不談回梁文道的文章,最讓他痛心的,是香港這個地方留不住人:「創意產業靠的主要是人,而這些人,無論是第一線的導演和設計師,還是在後面厚植土壤的藝術家文化人,都很講究環境。這個環境必須開放包容、多元刺激,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溝通競爭,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每天發生。香港是這樣的地方嗎?我們不要再騙自己,說什麼香港是個很多元化的大都會了。」

 設計產業可說是近年香港創意產業的龍頭,但到今天,香港市場不但未能與文化思維接通,廣納這些人才,甚至當商界有心人要舉辦一個支持本土創作的設計獎項,也要依賴外國的土壤。聲稱自已國際都會國際人的香港人,可曾正視問題的存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