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醫療改革比融資更重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09]

郭中行 時事評論員

 政府日前公佈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內容雖然包羅萬有,不過社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醫療融資之上。其實政府早在十多前已經推動醫療融資,雖然每次都在強大民意反響下推倒,但政府仍然孜孜不倦,屢敗屢試。然而,政府至今仍未能解答市民兩個疑問,一:單靠公帑支持的醫療開支真的缺乏持續性嗎?二:除了融資,是否就沒有其他辦法。

公營醫療真的難以為繼

 首先,以公帑全數支付的公營醫療是否真的難以維持,按政府估算到2033年,屆時將由現時2個工作人口供養1名老人,變成3人供養1人。而醫療開支則由現時3百多億增長5倍至1,800多億元。無疑隨著老年化社會迫近,醫療開支增加是無可避免,但是否如報告所言般驚人卻未宜遽下定論,應看到的是,這批老人與以往的一批並不同,他們成長於經濟飛躍的年代,收入及資產遠比上一代高,加上強積金制度屆時將逐漸發揮作用,這些都令到這一批老人並不如之前般貧弱,需政府照顧,反而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為退休生活作安排。

 另一方面,過去政府的醫療融資文件都會為未來的醫療開支作推算,但由於這些估算都是以固定的統計模型加乘計算,並冇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所以往往與結果謬之千里,就如以前哈佛報告書估算本港將來的醫療開支,至04年將至888億,但實際卻只用了371億。即是說現時的估算最終亦可能有大幅偏差,而且這個估算並沒有計及這些老人生活改善,他們有積蓄、有強積金、有保險,大部分根本不用政府的醫療服務,然而估算卻將他們計算在內,導致結果可能出現誤差。

 當然這不是說未來的醫療負擔不沉重,事實上,基層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只會有增無減,政府在庫房水浸時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應受到非議。不過我們在討論醫療改革亦不應只聚焦融資一途,而忽視醫療體系千瘡百孔的問題,如果只是不斷以融資方式挹注,雖然能濟一時之急,終非長遠之法。現時本港醫療的問題,在在需要對醫療體系革固鼎新,消除體制上的不足,而不是一副心思打市民口袋主意。

注資解決不了管理問題

 就以醫管局而言,08/09年撥款逾290億元,但各種內部問題仍未有解決,醫護人員不足、士氣低落、前線醫生與管理層矛盾日深,內部管理混亂、醫療事故不斷,這些都不是一味注資就能解決的。加上本港公私營醫院比例失衡,九成以上的住院服務,都由公立醫院提供,公營醫院過分擴張,導致私營醫院被過分擠壓,結果「驅趕」不少中產人士都轉投公營醫院,私營市場逐步收縮令到私營醫院只能服務高收入人士,不僅加劇了公營醫院的負擔,亦令有需要人士未能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

 這些問題其實都比融資更迫切需要解決,而且與資源與否並冇直接關係,是管理上的問題,然而政府卻不先安內,卻去想著如何開源,無疑是本末倒置。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政府推出的6個醫療融資方案中,最多中產人士傾向自願性購買醫療保險計劃,這並非偶然。香港市民務實理性,政府要推銷醫療融資,必須有充分理據支持,並確保市民在多出之後,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觀察多個推行醫療融資的國家如美國等在推行後,都接連出現入不敷支的問題,需要市民不斷增加供款,反映出醫療融資並非萬物良方,單講融資不談改革只是飲鴆止渴的做法,政府既然有決心推出融資,何不賈其餘勇,全面改革醫療體系。(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