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葉太倡從「語法」做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6]
放大圖片

 ■坊間開辦的升中面試班,多由外籍教師教授學生面試技巧。

李國標

 語文該是生活的本源,用以自然表達及流露的渠道。奈何,由於政治、經濟因素使然,不同語言在某些地域享有優勢,這又使語文趨於政治化。以香港為例,上世紀由於屬英國殖民地使然,本世紀則因為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係,英語長久成為一種有優勢及暗含優越感的語言。

 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一直困擾本港的教育界。六、七十年代往往是本港人士趨之若鶩的「語言」年代,因為這個年代受教育的人士,其英語水平了得,中學畢業生一般都有現時大專生的水平。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教育漸趨制度化,各個教育項目都講求改革,英語教育亦不例外,有涉及教學語言政策的,亦有關乎英語教學法。輾轉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無論政府官員、教育專家學者、教育前線工作者都開始思考、總結過去近半世紀英語教育的得與失。他們經常研討的是如何走回本源:我們是如何學英語的,哪種方法最為有效?

水準不及當年勇?

 本港學生,尤其是大專生的英語水平一直為外界詬病,認為水準「不及當年勇」。這個「當年勇」究竟所指何物?那該是六、七十年代大專的英語水平。面對目前教學語言分流的新局面,學校未來可自行選擇教學語言,再沒有英文與中文中學的分野,英語自然成為學校及家長追捧的對象。有人說,新的「自由」教學語言政策是倒行逆施策略。日前在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舉行的師生英語學術會議上得到的啟示,原來要提升英語水平,我們也要走「回頭路」,方可尋找一片新天地,大專的英語水準才可回復六、七十年代之勇。

 這個「師生英語學術會議」參與者包括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資深傳媒工作者兼英語專家詹德隆、現任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顧問陳張美美教授,還有港大附屬學院的師生,造就了一個「三代同堂」英語「交鋒」的機會。

 陳張美美是本港著名的英語專家學者,於香港大學英文系教授達三十年之久,目前政、經、文、教界數一數二的知名人士,都出於美美門下。葉劉淑儀、詹德隆都是她高足,師祖出馬,誰與爭鋒?她於會上發表了一篇具權威性的論文《英國文學體現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同時一群副學士英語生不遑多讓,秉承香港大學的優良傳統,敢於在名師前,以英語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香港學生對優秀英語教師的看法」、「探討讀寫障礙學生的個案分析」、「本港學生對兩文三語的看法」及「香港中學生對高中實施職業教育的看法」等。

葉太:走「舊路」學「語法」

 葉劉淑儀是七十年代香港大學英國語言及文學系的一級榮譽畢業生,當然帶來建設性意見。作為上一代英語水平出眾兼屬政界人物的她,認為現今學生要學好英語,便需有上一代人的習尚、志向及方法。那究竟是甚麼方法?葉劉語出驚人,說現今學生要學好英語,莫過於由學好「語法」做起,走昔日「舊路」。

 早年香港學生學習英語都著重「英語文法」,但香港過去三十年的英語教育都主張學子「隨意發揮」,只要肯講、肯說便可以了,懶理是否合乎語法,逐漸使學生未能有效掌握英語的語法規律,寫出像樣的英語,惡性循環下,影響英語整體水平。

 葉太認為這種局面要改了,當年誰人不是習「語法」為本,硬啃語法書,把英語句子結構細碎拆解,並經歷地獄式訓練,才造就一代一級榮譽之士?有機理的學習法還教人循序漸進辦事,造就一代女強人兼出色政務官。她還透露,教統局未來英語教學方針,都主張沿用這一套,取代行之三十年「以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為主的英語學習模式。這個「回頭路」該走得對,或許能夠打破悶局,帶來新突破、新希望。

詹德隆:聽歌學英文

 另一方面,詹德隆在同一場合亦發表相類見解:要學好英語,便要從基本做起。不過這個「基本」乃是「生活的本源」。我們大概可以理解葉劉與詹老師的見解為相同:葉劉的「語法論」是一個「基礎」及「基本」,因為「語法」是我們要清楚表達思想意識的首要條件,否則難以在社會生存。筆者可舉一例,孩提時代,當我們餓了要吃東西,腦部語言區,尤其是語法區未發展的幼兒,只會說:「媽,餓,我吃……媽」。幼兒的意思並不明確,其說話既可理解為:「媽,我餓了,我要吃東西。」最駭人的當然還另有一義:「我肚餓,要吃媽媽。」看官因此自然明白語法及語言如何鋪序的重要性。

 詹德隆的「本源」不是「語法」,而是「聽歌學英文」,他亦以這套學問昭著,倡導以輕鬆方式學英文。他以詩詞及流行歌曲為研究對象,認為從歌詞、詩詞中都可以學會語文規律。葉劉也同意,她與囡囡一同看電影,從英語字幕中總結經驗,未嘗不是一種兩代相處兼提升語文能力的「親子會」。

 誰說老套的總不及新潮好?只怕我們未能有效秉承優良傳統。我們在這條「回頭路」上看到了方向,亦看到了希望,或許能開拓出一條光明大道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