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青年代表團本月上旬到日本展開交流活動。圖為代表團成員在日本豐田市的豐田汽車公司觀看「i-unit」概念車演示。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通,外貌上相似,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本應更加容易。但是,有不少調查卻顯示,中日民眾之間仍然缺乏了解溝通,甚至存在誤解和隔閡。很多普通受訪的中日兩國民眾,特別是一些在華的日本民眾,都表示,在與對方交往時,通常會盡量避免談及歷史、東海和台灣等政治敏感議題。
交流助了解 惟仍存隔閡
近年來,中日兩國政府加大了兩國間的青少年交流,每年都會組織兩國青少年進行大規模互訪,通過交流增進了互相了解。一些參加過互訪的中國青年說,「雖曾想過軍國主義的可怕,但現實中的日本卻是完全不同的」。同樣,受邀訪華的日本青少年也在表達感想時稱:「聽說中國人都討厭日本人,但實際上並不是那樣。」
曾在日本留學的北大學子馮全普向媒體表示,日本青年很願意和中國人交流,也很友善。不過,似乎總有種強烈的距離感。他說,在交往中,我們通常會有種默契,即對當前中日關係的敏感問題保持沉默,以此維繫雙方的友誼。
「比如,有位交往甚密的朋友請我賞櫻花。大家興致很高,他就為我唱歌助興,他唱帶有尊崇天皇色彩的日本國歌《君之代》。我心裡很不舒服。但我也沒說什麼,就唱《義勇軍進行曲》回贈。他知道那是中國國歌,但不帶任何評價,接著賞花依舊。我的感覺是,這種沉默並非是好事,不利於作為群體的國家間交流。」
需加強溝通 增互信釋疑
加籐嘉一2003年來到中國,在北京的幾年間親身經歷了非典、北京的抵制日貨大遊行等諸多事件,並切身感受到了中日政治關係近年的起起落落。他用一口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兩國政府應為兩國民間的良好交往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他說,來北京之前,曾擔心在中國的生活會很單調乏味,但在北大的生活卻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開放、自由和多元。
他同時也坦言,經常會因為日本人身份而受到的一些語言上的攻擊,為此感到遺憾。
專家指出,通過交流加強溝通,增信釋疑,促進了解的重要性,今天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