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黑龍江文化瑰寶 厚積薄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3]
放大圖片

 ■堪稱國寶的渤海石燈幢

本報駐黑龍江記者 王欣欣

 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黑龍江流域已然有古人類的身影出沒,大量的考古挖掘證實了黑龍江遠古時代的燦爛文明。祖祖輩輩延續下來,包容、開放的黑土地,接納著眾多文化在這裡扎根、融合,書寫出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篇章。站在時代的今天,黑龍江又在用新的時代觀念,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振興。回眸遠眺,黑龍江文化的厚重與絢麗令人驚歎!

深厚底蘊 源遠流長

 黑龍江流域在歷史上曾經歷過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以及發達鐵器時代。出土的各種文物無聲地記錄著祖先在這裡生活的印記。黑龍江如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流之一。從拓跋鮮卑建立北疆王朝統一北方,到契丹建遼,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創建金國,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大清逐步統一全國。黑龍江流域孕育的少數民族以金戈鐵馬、長槍大戟的剽悍闖進中原,創造了顯赫的業績。唐代渤海國遺址出土的鐵器、建築飾件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興隆寺內的佛教珍品石燈幢堪稱國寶。今天,中外遊人紛紛而至,領略古國風情,別有一番滋味。大興安嶺莽林中,鮮卑人的發祥地嘎仙洞神秘、古老,待人去揭開這個民族留下的謎。古老的金源文化,綿延近千年並影響幾個世紀,至今仍為世界矚目。古國遺存,文物古跡,和祖輩流傳下來的民俗風情,像一個巨大的寶庫,讓人望而興歎,挖掘不盡,給現代人帶來的無盡商機同樣取之不竭。

海納百川 開放包容

 清朝末期開始的「闖關東」浪潮中,無數關內百姓給黑土地帶來了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的風韻,流人文化自此成為黑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897年中東鐵路開始修建後一段歷史時期,數十萬外國僑民湧入哈爾濱,建教堂、開酒吧、辦報紙、出書刊,這裡成為外國僑民作家、藝術家的精神家園,俄羅斯文化與猶太文化最終融入這片土地,形成別致的歐陸風情。浴血奮戰十四載的抗聯、解放戰爭,凝聚成龍江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滌蕩,記錄著幾代人的鏗鏘足音,「北大荒」文化成為黑龍江的特有財富。如今的知青題材戲劇、小說,北大荒版畫作品,街頭隨處可見的異國風格建築,都源於這些寶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傳奇民族 精湛工藝

 千里冰封的北國冰雪風光、充滿自然生命氣息的大濕地、莽莽林海的綠色無邊、蜿蜒江河兩岸傳奇風物、歷史悠長的古國遺跡,總讓人流連忘返,而更吸引人的則是黑龍江少數民族特殊生活習俗帶給人們的神秘與新奇。鄂倫春族世代靠打獵為生。一桿槍、一匹馬、一隻獵犬、詮釋著他們半耕半獵的定居生活。獸皮服飾和樺樹皮手工藝品,聞名中外。美麗的烏蘇里江畔,世代居住著漁獵民族——赫哲族,高超的叉魚技術、奇異的吃魚習俗和獨特的魚皮服飾、魚皮畫作品,讓人歎為觀止。而游獵馴鹿民族鄂溫克,現在僅有1100多人,保持著原始的生活習俗,與他們共進篝火晚餐、觀看精美的獸皮衣褲和手工藝品,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這些民族特色製品,還有黑陶、版畫、核桃雕刻、剪紙、根雕、蛋雕、蘆葦畫等等,龍江眾多具精湛技術的手工藝品,總會讓你感到新奇和敬佩。

名人輩出 藝術搖籃

 坐落於北疆邊陲的鶴崗電影製片廠的成立宣告著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誕生,龍江文化自此煥發出勃勃生機。《千萬不要忘記》、《冰山上的來客》等經典劇目驗證龍江文藝事業起步的不同凡響,而傳統劇種——龍江劇《荒唐寶玉》、《木蘭傳奇》等優秀劇目屢獲國家大獎,讓龍江劇如火如荼,哈爾濱話劇曾以精湛演藝和優秀的創作風靡全國,更出現了白淑賢、劉江、敬一丹、李默然、黃宏等一大批知名藝術家。如今,《文化站長》熱播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龍江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大型風情歌舞《恩都力烏拉》亮相國際藝術節,黑龍江的文藝工作者給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創作了更多的優秀作品。黑龍江雜技團、哈爾濱話劇院、黑龍江歌舞劇團等專業團體甚至走出國門,享譽世界。

 黑龍江的文化資源厚重、豐富,已然無法用語言盡數,則善用資源,精深加工文化作品,發展文化事業的空間之大不言而喻。這塊文化瑰寶,正日益閃亮,煥發奪目光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