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24次南極科考隊採用先進運輸設備。
冰穹A環境惡劣,在這裡建科考站,要能抵禦零下90多度的嚴寒和12級以上的大風。為此,內陸隊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在長200、寬30公里的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科考,獲得了高質量、系統性探測數據,為內陸建站選址和開展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先登頂國家 享有優先權
據悉,中國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始內陸站的建設,明年初就將舉行成立儀式。因此這次科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科考站能否按時順利建成。所以,這次內陸冰蓋科考隊涵蓋了測繪、氣象、冰川、天文、遙感、醫學等多個部門,是一次全方位的科考行動。每個科考隊員都全力以赴,做好自身所肩負的科考項目。以醫學為例,他們就在努力研究人體到高原以後的血氧含量、高原反應,為以後選拔隊員提供參數。
在冰穹A上的15天裡,吳學峰多次和隊友在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的周邊上進行測繪,樹立很多測繪標誌桿與氣象平衡桿,上面都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大家稱之為「中國牆」,在國際上,這是無言的標記,一般誰先登頂的地方,就有優先權,別的國家去要先打招呼。
中國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建第三座科考站,意義非凡。據了解,中國曾先後於1985年和1989年在南極洲建設了長城和中山兩個科學考察站,但這兩個站均設在南極大陸邊緣。中國很早就計劃在南極內陸地區建設第三座科考站,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分別在南極大陸的標誌性地區南極點、寒極點和磁極點建設科學考察站後,中國決定把第三個科考站建在南極冰蓋海拔最高點—冰穹(DOME)A地區。
公認「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據負責南極測繪工作的黑龍江測繪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主任吳文會介紹,冰穹A是國際公認的「人類不可接近之極」,其下方是「甘伯采夫」冰下山脈,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發現造山運動新機制的地方;冰穹A的獨特穹狀頂部,是研究南極冰蓋形成與演化的最理想場所,而且這裡還是最具潛力獲取最古老冰芯的鑽取地點。在冰穹A區域開展長期科學觀測,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並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世界南極研究方面的大國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