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自然及人為因素,遼寧境內的長城已消失近半。
本報駐遼寧記者 賈曉東
作為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排名首位的長城,既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然而,近日遼寧舉行了一次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城資源調查,卻揭示一個令人擔憂的結果:在該省1,200餘公里的明代長城中,牆體消失的已經達到了563公里。對此,專家呼籲,應該盡快摸清遼寧乃至全國現存長城資源的「家底」,以及目前的保護狀況,並在此基礎上,出台全國性的長城保護政策法規。
「萬里長城」綿延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甘肅等13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遼寧境內的長城資源尤為豐富。歷史上,燕、秦、漢、北齊、遼、明等朝代均在遼寧省境內修築過長城,總長度約2,350公里。但隨著時光流逝,由於風雨侵蝕、戰火摧殘以及各類人為因素,遼寧省境內現存的長城有的依舊巋然屹立,有的卻已蹤跡難尋。
消失牆體達563公里
為了徹底摸清遼寧長城的現狀,在國家文物局、測繪局牽頭下,遼寧組織了32名文物考古專家組成調查隊,徒步穿越145個鄉鎮、568個村,行程20,000多公里,最終基本摸清了遼寧省內明代長城的「家底」。
「結果可以用喜憂參半來形容,不過『憂』要多於『喜』,可以說現狀不容樂觀。」調查隊隊長陳山告訴記者。據調查,目前初步確認的長城牆體約1,200多公里。不過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長城消失的牆體長達563公里;被確認有效的僅剩約700餘公里。
儘管如此,調查中專家們還是有不少「意外驚喜」。在錦州市黑山縣,專家發現了多條平行的長城牆體,保存較好,頗為壯觀;在凌海市溫滴樓鄉,專家找到的大茂堡,其建築結構非常特殊,圓角城台的建築在該地區發現的堡城中屬於罕見;調查隊員還在綏中縣發現了一處大型摩崖石刻。專家們亦已初步認定,遼寧現存明長城與以往書籍中關於明長城的記載基本吻合。
除了摸清了遼寧明長城的分佈走向、自然環境等因素外,調查隊還對長城資源的現狀作了歸納梳理,為下一步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平原烽火台僅剩青磚
專家發現,遼寧東部山區的明代長城,保存得相對完好。這裡的明長城其現存城牆基座一般寬約3米至5米,殘高1.5米至2米,均為石築城牆。與山區明長城比較,跨越瀋陽市以及鄰近縣市的平原地區明代長城、烽火台、邊堡等,已幾乎「難尋蹤跡」,僅幾個地方還留下了一點殘塊青磚、土台等遺痕。
陳山分析指,山區明代長城保存較好,是因為那裡「人跡罕至」,所以遭受人為破壞幾率較小。而處於半山腰、溝峪的長城,受到開荒種地、開山崩石取土等破壞,保存完好度就會差一些。而平原長城幾近蕩然無存的原因,主要是耕作、開發、建築等生產、生活行為,對文物造成人為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