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潘佩璆從政為勞工 醫生迎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25]
放大圖片

 ■潘佩璆整裝待發,力爭在來屆成為勞工界代表,為基層發聲。本報記者曾少妍 攝

——工聯會候選新人 數十載服務基層

本報記者 曾少妍

 「璆」一字解作美玉,亦指玉磬,也可形容玉石相碰聲,有文云:「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政壇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立法會9月選舉在即,議事堂勢必掀起一番新氣象,勞工界同樣有新將上陣。目前,已宣布會循該界別出選者只有工聯會2位新人,其中身兼副理事長的聯合醫院顧問醫生潘佩璆已整裝待發,力爭在來屆成為勞工界代表。

 玉不琢不成器,人稱「潘醫生」的潘佩璆,數十年來穿梭於基層及業界的義務工作,憑藉專業知識及熱心,傾聽升斗市民心聲,為基層謀求幸福。在社會的琢磨歷練和工聯會前輩的支持下,他樂於接受新挑戰,但願與其名字一樣,成為政壇的寶貴美玉,為港人發出鏗鏘有力的心聲,為勞工基層爭取公平合理的權益。

 細說與工聯會的淵源,潘佩璆腦海旋即湧現童年回憶,「我小時候住在土瓜灣,每天上學一定會經過工聯會,當然那時對工會的認識很模糊。」99年,他與多位醫生籌組工會,投身工聯會旗下的政府人員協會,才真正加盟工聯會大家庭。06年,他擔任工聯會副理事長一職,躋身工聯會領導層行列,證明專業醫生也可以心繫基層大眾,「我本職是一位精神科醫生,職責就是聆聽別人的心聲。不容讓病人發表意見,根本也不能正確診症。」

從來未與基層脫節

 潘佩璆置身的工作崗位,也造就他天天接觸市民,「人們說醫生是專業人士,是中產,但我與普羅市民的生活從來沒有脫節。」大家關心的、困難的,他同樣明白理解。從臨床診症到為社會把脈,他的信念不變,「若我有機會參與議會服務,我一樣會張開耳朵,聆聽各界意見,為大家發表訴求。」

 坊間形容政壇是「熱廚房」,作為政壇新丁的潘佩璆卻毫無懼色,皆因工聯會前輩向來教導有方,給予新人很多寶貴意見,他尤其感謝一眾工聯會領導,以致立法會議員陳婉嫻、鄺志堅及王國興的支持。他形容「工聯三子」在任內表現出色,站在前線的敢言形象深入民心,成功推動特區政府有效施政。但每個人的處事風格總有不同,他形容自己的作風或許相對平和,但立場同樣堅定,「調味料也有醋、有豉油、有辣椒,若本身不是辣椒,怎樣也發揮不到那種味道,別人也不希望你假裝本不屬於你的個性。」

善與各界真心溝通

 潘佩璆深信,議會容納到平和理性的聲音,儘管意見不同也可以尋求共識,做議員不一定要糾纏駁火,「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聲音,不是打倒別人才叫勝利。」他亦形容自己從不擺架子,善於與各階層溝通,「或許大家在社會上有不同職位,不同崗位,但在精神上,大家也是平等的。」

 看著當下不少低收入階層生活逼人,他也看不過眼地說:「油價在投機炒賣中不斷漲價,但中東距離香港那麼遠,我們可以做什麼?真的很無奈。」他呼籲特區政府關注基層所需,因為很多貧苦大眾在物價未上漲之時,已經「日日清袋,水浸眼眉」,政府總不能要基層捱肚餓。

追求長遠公平機制

 短期措施能夠稍紓民困,但潘佩璆追求的,是一個長遠的公平機制。除了力爭最低工資立法外,他希望研究現行強積金對勞工的保障程度,了解綜援制度是否能協助清貧長者的生活。他亦關注工聯會長期思考的集體談判權機制,「勞資雙方減少對峙,改由談判方式解決問題,大家也有益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