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藝術中心三十周年展 幕後VS台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03]
放大圖片

文/攝:尉 瑋 圖:未完成作品圖由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中心三十周年展覽,十六個和藝術中心甚有緣分的活躍藝術家紛紛創作「特定場域」(Site-Specific)作品,講述藝術家眼中這棟創意中心的故事。但你知道嗎,這個展出不夠一個月的展覽由策劃到完成耗時幾乎一年,頗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感覺。你又是否知道,整個展覽的創作過程乃是由一個「看樓團」開始?

 記者在展覽開始前訪問了藝術中心參與策展的五位年輕策展人,亦在開幕夜訪問幾位藝術家,讓你看看藝術中心三十年故事的「台前幕後」。

 展覽最有趣的地方是採取集體策展的方式,並非定出主題向藝術家索取作品擺放,而是藉由策展人與藝術家的互動溝通展開,雙方一同經歷作品由無到有的過程。

 一開始,藝術中心為藝術家們準備「看樓團」,把整棟藝術中心的邊邊角角都走了個遍,正如策展人之一黃美堅(Maggie)所言,藝術中心最大的資產就是這棟建築本身,其中包含了趣味的回憶與歷史的痕跡。藝術家由此出發構思作品,自然引申出這個建築的文化特色。

 藝術中心節目總監林淑儀則說,展覽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最後的成品,而是整個創作的過程。在整個訪問過程中,最吸引記者的,也正是五個策展人口中的「過程」—一件藝術品「offstage」的存在狀態。

黃美堅(Maggie)

 對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甚有研究的Maggie負責配合伍韶勁、余偉聯、林嵐與陳麗喬的創作,讓她體會到不同藝術家的「創作脾性」。

 「這次最有趣的是和藝術家從頭到尾一起去構思作品,再看到他一點點做出來。陳麗喬是一個建築師,但十分喜歡做手作,作品十分街坊。這可恰好反映出建築師和藝術家之間的不同。前者的創作希望可以給人去碰觸,而不是保持一個距離。陳麗喬也是藝術中心標誌的設計者,這次的作品也會圍繞標誌中的九個點作出變化,做出手作,送一個『藝術商店』給藝術中心,當做是回饋這個曾經啟發她的藝術機構的一個禮物。」

宋美娜(Mina)

 讀設計出身的Mina來自韓國,卻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這次策展,她說自己十分忐忑,一方面折服於大師級藝術家王無邪的專業與學貫中西,另一方面則為年輕藝術家Stella So對新題材的挑戰捏了一把汗。

 「王無邪是非常專業和有經驗的藝術家,他知道在甚麼情況下給你甚麼,非常準時,人也十分nice。Stella則很年輕,想要嘗試新的東西。她平時畫插畫,這次卻想嘗試陶瓷,但我總擔心她的時間。不過去過她的工作室看過後,發現她對做陶瓷已經很熟手,令人驚訝。但我昨天也收到她的郵件,說燒壞了兩個作品,哈哈。」

 Stella會燒陶做花盆經營自己的「小花園」,寓意藝術中心給創意營造的Life Cycle。「她還準備了種子給觀眾自己種,陶罐也是藝術中心建築中最常見的三角形,她的計劃是做三十個呢。」

吳穎芝(Josephine)

 這次的策展讓研習傳播學、曾做過傳媒工作的Josephine有機會深入了解藝術中心。

 「比如說何兆基的作品是一個三角形的凳子,藝術中心的建築特色是很多三角形,他就用天花板的三角形直接倒模。平時你看到這些圖形不會知道它有多大,這次卻要去量它,也才發現天花板的三角形其實是斜的。這也促使我回到文獻中尋找這個建築中三角形的來源。又比如說黃詠楓的作品,讓我們發現藝術中心中自然光和空間的互動。作品是十分時間性的,不同時間的太陽光會導致看到的作品不一樣。我們就留在畫廊中用兩天時間做了一個實驗,看光如何變化,在地上畫下太陽的軌跡。在那之前,你不會想過太陽和藝術中心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趙嘉薇(Edith)

 在Edith負責的藝術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這次參展人中唯一的外國藝術家羅拔.艾奧里尼。

 「我做這個之前並不認識他,他本身是作曲的,對聲音很敏感,作品聲音和影像配合的蒙太奇讓人印象深刻。97年,他做了一個作品講香港回歸,但他那時並沒有來過香港,對香港是一個想像。大概十年後他才到香港住了七個月,剪了16、7個片段,關於香港的文化政治。在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香港的認識和投入的感情多了很多。第一次的作品,他混入了很多聲音,如噪音和扭曲了的粵曲,好像香港是一個鬼域一樣。但這次,作品中對香港的感覺那麼深入細緻。我覺得他不再是以一個外國人抽離的角度來看,而更投入了。和他溝通的過程,通過電郵,通過他的作品,和幫他拍片的香港男孩子聊天,也是以一個多角度讓我去想像他,如同他當時想像香港一樣(笑)。我曾經也建議他可以到北京和上海去看看,他卻說來過香港就已經足夠,對他來說,東方城市就是香港。很有趣。」

盧家彥(Gordon)

 Gordon本身也是一位年輕藝術家,這次策展,他和往日的「同學仔」林東鵬一起經歷思考藝術家生存現狀的過程。

 「藝術中心的樓上有個AIG的廣告牌,我們看到以後,想到商業與藝術之間的掛鉤和關係是怎樣的呢,藝術的生存狀況又是怎麼樣的呢。林東鵬的作品是繪畫與裝置的結合,他關注的是藝術家的處境問題。當時我們在火炭開工作室,大家入世未深,都見到整個藝術環境是怎麼樣的。他一直聚焦在自己的經歷中,也發現很多東西,這個主題也許是他以後創作的很重要部分。這次我也會為他做一個網站來做一些研究,在上面有關於這個問題的資料整理,希望將這個主題繼續下去。」

《香港.藝術.中心—藝術中心三十周年展覽》

時間:即日起至8月29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