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梅州,您可以午夜漫步江邊,悠閒地享受那份愜意;您可以戴著金項鏈穿梭於街頭,從容地展現那份幸福……作為連續兩年被網上評為全國最具安全感的十個城市之一,「平安」已成為梅州一大亮點和品牌,百姓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連續11年超過90%。 本報記者 徐紅、特約通訊員 鍾偉光
梅州市是廣東省社會治安最好的地級市之一,近5年來,梅州市刑事發案率穩中有降,遠遠低於全廣東平均水平,刑事破案率連年上升,破案絕對數逐年增加。近期,梅州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在梅州召開,梅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以宜居帶動宜業,以宜業提升宜居,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崛起之路,努力把梅州建成為全省魅力獨具的生態、文化、平安名城和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構築天網地網與人網
警察無時不刻地就在身邊,這是許多梅州人的親身感受。正是一線警力的充實,才讓百姓真切地感受了安全。
作為一個經濟後發展地區,特別是山區市,梅州為了夯實一線警力,精簡機關,撤銷了縣級以下所有14個分局,把警力盡可能充實到治安第一線,令基層一線警力達到4,015人,佔總警力的88%,保證所有派出所和交警中隊均在5人以上。
與此同時,梅州市委、市政府投入8,500多萬元,積極推進公安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提升了防控網絡化水平。目前,公安三級網已實現100兆寬帶傳輸,基層所隊全部接入了公安主幹網,派出所聯網率達到100%;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第一期工程覆蓋梅州城區和梅縣縣城。全市安裝500多個監控探頭,各重要路口、部位共設立了120個動態治安卡點;完成了市縣「三台合一」、24小時信息查詢服務,城區警用地理信息系統、市區和部分縣GPS警車定位指揮調度系統,市縣指揮中心的功能日益完善。
就這樣,梅州初步形成了以指揮中心為龍頭,以視頻監控系統為平台,以巡控警力、卡點警力為依托,構築起覆蓋全市的「天網」、「地網」、「人網」防控機制,對犯罪分子產生了極大的震懾力。
開通立體民意直通車
在不斷加強基層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同時,梅州市委、市政府更注重於防患於未然,消患於未形,把「平安梅州」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
梅州積極創新途徑傾聽民聲、廣納民意、集中民智,他們在建立市(縣)長、局長(主任)每月接訪制、設立村情民意聯絡員和推行幹部下訪制度的基礎上,更依托電台「行風熱線」、電視台「民生820」報紙「民生·民聲」欄目和網絡專欄「梅州民聲」為平台,建立起了一個全方位的民意表達渠道,為百姓解疑釋惑、排憂解難。梅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班子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讓群眾有苦有處訴,有冤有處伸,意見有人聽,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減少各種不和諧不穩定因素,這正是平安梅州建設的核心所在。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和市長李嘉更是身體力行,每次到基層調研,除聽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匯報外,必聽當地公安機關工作情況匯報。劉日知書記同時還親自掛點8個基層派出所,開通「書記熱線電話」,所掛點的八個基層公安派出所所長,可隨時與市委書記聯繫,匯報基層工作情況,報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和急需解決的「民生」等問題。
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梅州市各級黨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急百姓之所急,把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問題作為開展平安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2003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35億多元,解決了24.5萬人的飲水問題,解決了1.34萬困難戶的住房問題,新開發就業崗位8萬多個,下崗失業再就業4萬多人,培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4萬多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扶貧助學活動,一大批貧困家庭子女獲得資助上學,完成學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梅州開展「解鎖」行動,免費收治了500多名貧困家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這些民生問題的解決,切實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變化,為平安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提升了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指數。統計顯示,近年來,梅州市的社會安全感和人民群眾滿意率每年均在90%以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沒有出現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沒有出現重大刑事案件——實現「三個沒有」的廣東省梅州市,成為真正的宜居宜業之城。
當夜幕降臨,記者徜徉於梅江邊,兩岸燈光璀璨嫵媚,遠處傳來的客家山歌彷彿細訴著客家人悠久的歷史,這一派詳和的氣象讓記者這樣一個外來人也有種回家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