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美俄大三角出現微妙變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22]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京奧助長了中國崛起的氣勢,但中國也怕槍打出頭鳥,成為西方打擊的目標。因此,格魯吉亞戰事在京奧開幕當天展開,實際上起到減少「中國威脅」的作用。始終在目前全球戰略版圖,美國、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是第一位,而格魯吉亞戰事彰顯了這個戰略矛盾,削弱了西方在京奧感到的「威脅」。由此也透視中俄美三角關係微妙變化的一個視點。

 由於要應付俄羅斯對北約在波蘭部署反導彈系統的強烈反應,美國務卿賴斯取消到北京出席奧運閉幕式。在北京奧運開幕式前,現任俄國總理普京與美國總統布什並肩出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歡迎宴會。不過,俄國與格魯吉亞的戰事,普京卻與胡錦濤悄悄通報及交換意見。之後,俄國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再到北京秘密會見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後來外國記者發現追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只表示會見是雙方磋商交流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雙方就進一步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以及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戰略協作交換了意見。顯然,北約部署反導彈系統和格魯吉亞問題,是中俄討論的重點。

中俄戰略協作關係更形穩固

 這件事似乎不大,但是正正反映中俄美大三角出現的微妙變化。

 奧塞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奧塞梯屬俄羅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南奧塞梯則屬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前蘇聯時代大家相安無事。1990年蘇聯已瓦解,但格魯吉亞還未脫離俄羅斯,南奧塞梯通過公民公決,要與北奧塞梯合併。1991年,格魯吉亞正式脫離俄羅斯,南奧塞梯則脫離格魯吉亞的要求也愈演愈烈,其武裝力量屢屢與格魯吉亞政府軍衝突。1992年,俄羅斯、格魯吉亞和南北奧塞梯四方達成停火協議,並組成維和部隊,也造成南奧塞梯事實脫離格魯吉亞。

 這次,至少在表面上打響第一槍的是格魯吉亞的親美總統薩卡什維利。他在北京奧運開幕前夕派軍進入南奧塞梯,並炮轟首府茨欣瓦利市及其他軍事目標,造成一千多名平民和十多名俄羅斯維和士兵死亡,約一百五十名維和士兵受傷。這是百分之百的軍事投機主義和冒險主義。格魯吉亞所有兵力不過二萬多人,不及俄羅斯百萬大軍的零頭,而戰機、導彈、軍艦等完全不可比。開火頭三天,所有格軍的重型裝備,包括坦克、戰機和快艇,幾乎全部被俄軍摧毀。格魯吉亞為甚麼要冒這個險?一般的邏輯是,格國總統薩卡什維利「博」普京不敢出兵,同時「博」美國會預先制衡俄軍,甚至在俄軍出兵後美國也會出兵,但事實是他甚麼都「博」不到。

 俄軍橫掃格軍之後即宣佈停火撤兵,是顧忌美軍和北約介入。之後,見美軍和北約沒有動靜,或者說只是動口不動手,也就無所顧忌了。今後,所謂撤兵維和,都將是俄國爭取國際輿論的工具,而事實上他們吃定格魯吉亞不會鬆口。

 其實,南奧塞梯一向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美國根本不可能為此和俄國打仗,除非還是十多年前蘇聯剛解體毫無力量,美軍相信自己對俄軍可以一戰而勝之時。目前,美軍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國內經濟也不好,對格魯吉亞根本是鞭長莫及。或許,這對判斷台海形勢也有借鑑之處,當美軍感到力有不逮之時,也不會介入台海戰爭。

俄非吳下阿蒙 美難再逞強

 十年前,美國和北約肢解南斯拉夫,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起初拍板派出海軍艦隊支援,但是美國一強硬,葉利欽就收回了成命。這回格國總統以為普京會步葉利欽後塵,但此一時彼一時也,俄國已重新崛起,故這一場勝仗,普京是從全球戰略去決策。這是俄國對付北約東擴以及在俄羅斯家門口設立反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武器。

 俄羅斯軍隊對格魯吉亞軍隊給予摧毀性的打擊之後,在歐盟輪任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斡旋下宣佈停火。接著,有關俄軍撤出格魯吉亞以及謀求獨立的南奧塞梯的消息混亂、有說已撤,有說準備撤,有說名為撤軍實為調防,各種消息,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受氣多年的俄軍,不可能輕易放棄到手的肥肉。普京決不會輕易放棄格魯吉亞這顆戰略棋子。因此,可以相信俄軍不會輕易撤軍,至少穩守南奧塞梯。

 對中國而言,俄軍勝利,可分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壓力。對於俄軍的行動,普京第一時間通報給胡錦濤知道,北京對戰事保持中立的態度,實際上對普京採取支持的態度。北京的軍事評論更是一面倒支持俄軍,譏笑美國和格魯吉亞。

 北京奧運助長了中國崛起的氣勢,這是全球輿論都不否認的事實。但實際上,中國也很怕被槍打出頭鳥,成為西方集中打擊的目標。今年奧運聖火在歐美傳遞時遇到的阻力,更加加重了北京的憂慮。因此,格魯吉亞的戰事在北京奧運開幕當天展開,實際上起到減少「中國威脅」的作用。始終在目前全球戰略的版圖,美國、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是第一位的,而格魯吉亞的戰事彰顯了這個戰略矛盾,削弱了西方在北京奧運感到的「威脅」。由此,也正是透視中俄美三角關係微妙變化的一個視點。(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