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界貿易組織(WTO)網站8月28日公開了美國政府的一封來信。在信中,美國就中國農產品(如豬肉、小麥)關稅、補貼和出口規則問題,向WTO提出一系列質疑。美國媒體認為,美中此前貿易摩擦多集中在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但這封信顯示,美正試圖在農業領域開闢新戰場。
矛頭直指農品補貼
美國政府在信中的主要攻擊點,是中國的生豬飼養政策。信中稱,中國的企業所得稅率為25%,但中國生豬飼養等肉類企業似乎不必交納此等所得稅。美方要求中方解釋豬肉生產和加工商是否屬於「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企業」,並要求中方公佈豬肉生產商和加工商2007和2008年的總收入。
去年中國生豬存欄數因疾病等問題大幅下滑,導致市場豬肉價格飆升。為此,中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和促進生豬飼養和肉類加工。美國政府在致WTO的信中指責,中國目前對飼養每頭母豬補貼100元人民幣,是過去補貼的兩倍,而此前中國對生豬飼養補貼已高達8.86億美元,美方要求中方提供新補貼方案細節和補貼總額。
此外,美國政府還在信中再次就中國農業增值稅問題提出質疑:「中國農民生產的小麥、棉花和玉米等農業大宗商品,看起來是免交這(13%的)增值稅的。」而進口相關產品則必須繳納這13%的稅,這對相關貿易企業不公平。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竟然指責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聞知此事的第一反應就是「太奇怪了」。
美國咄咄逼人的指責,恰逢WTO多哈回合談判因農業補貼問題爭執不下之時。時機選擇相當敏感。
圖轉移多哈談判矛盾
事實上,按照WTO相關規則,各國政府都可以對農產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此前多哈回合談判之所以破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拒絕在本國農產品補貼問題上作出較大讓步。
而農產品補貼問題,也曾是中美在中國「入世」談判問題上的一個焦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世界銀行前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鮑泰利說,當年中國在入世時,曾同意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並將國內農產品補貼降至8.5%,美國目前似乎懷疑中國違反了相關承諾。
周世儉分析,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比例目前還遠達不到8.5%。美國每年僅棉花補貼就達40億美元,反而指責中國還不到10億美元的生豬補貼,顯然是另有目的。「這也許是美國的一個策略。9月份將重啟多哈回合談判,美國先以此來轉移視線和矛盾。」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蓋保德先生表示,美國此舉旨在佔盡其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的各種好處,根子則出在美國仍將中國定位為「非市場經濟體」。
周世儉認為,中國對農產品的補貼是在WTO框架之內,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美國的指責。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