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開戲師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09]

 上期提到著名老藝人劉國興說:「粵劇劇目,原無定本,最初的所謂劇本,只有簡單的情節而無曲,戲行稱之為『橋』。」讀者可能會問既然粵劇有很多古老劇本,為何還會說「粵劇劇目,原無定本」呢?我不知道確實的原因,但可以根據當時的大環境作出解釋。

粵劇劇目 原無定本

 首先,古老粵劇劇目中,提綱戲比排場戲多。其次,到了三十年代,粵劇觀眾喜歡看新戲,演舊戲不賣座;當時有幾十個粵劇班,為了爭觀眾,大家競開新戲,平均兩天便有一齣。要應付大量的需求,各班演出的新戲,只有一兩場主要戲場有曲詞,其他場口就全靠爆肚。(陳非儂《粵劇六十年》頁58)如果劉氏在二、三十年代出身,活於一個以爆肚為尚的粵劇舞台,憑感性的認知,說「粵劇劇目,原無定本」,也是可理解。此外,解放前有「不窮不學戲」的說法,演員教育水平低,拜師學藝,自然看不懂劇本和曲詞,師父便採用口授的形式教戲,會否因而使部分戲人誤解粵劇沒有劇本,那就不得而知。

開列提綱 負責搭橋

 雖然提綱戲沒有完整劇本,卻必須有一位「開戲師爺」來做「搭橋」的功夫。「開戲師爺」文字水平不用高,因在「搭橋」時,只須開列一張「提綱」,曲、白由演員自度。內地學者南京大學文學院俞為民教授在《南戲文本形態的特徵及其演變》一文,提到戲曲工作者在「提綱」加入實際演出的種種指示和「梗曲梗譜」的部分,變成「舞台記錄本」,有人把它稱作「劇本」,似乎不太恰當。

 清末民初,受西洋話劇的影響,出現「改良新戲」,又稱「文明戲」。當時從事新劇創新的人,不少是新派文人和話劇工作者,開始出現學習話劇、歌劇的分幕、分場的編寫方法。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省港班興起後,話劇、歌劇的分幕、分場劇本模式,成為撰寫粵劇劇本的主流方法;在戲班重視劇本,聘用專職編劇的大方向,「開戲師爺」便成為歷史名詞。

傳統粵劇 存亡承續

 上世紀末,本地學者和文化人關注到粵劇自進入省港戲院後,過去拙樸的「排場戲」、「提綱戲」等已漸告消亡,許多古老的排場、功架程式已不復在舞台上出現。然而傳統粵劇過去的排場藝術應該是今天現代粵劇的基礎,不了解過去,無以建設「今天」,所以大力協助粵劇界整理或復原過去的「排場戲」,原意是著眼於粵劇的存亡承續。但由於古董有市場,結果「古老當時興」,打著「排場戲」和古老劇目招牌的演出頻頻出現,其中有貨真價實,亦有魚目混珠。本來這些情況在商業社會也是司空見慣,但使人憂心是業界中人為求突出,竟然把「提綱戲」也推崇起來,強調粵劇演員依靠「無字天書」(沒有劇本)的情況下,也能演出全劇,並強調這是粵劇的傳統藝術和菁華。

 讓粵劇「神化」到這個地步,大概距離它步入廟堂之日不遠矣!我作為當日保留傳統粵劇藝術的推動者之一,不能不向歷史作出交代。

葉世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