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俄轟炸機飛進美後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2]
放大圖片

 俄國與委內瑞拉繼日前宣布進行聯合海軍演習後,俄國空軍兩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前日降落在委國,是自冷戰以來,首次有俄國戰略轟炸機踏足西半球。分析認為俄國藉此次行動向美國再次示威,並報復美國干預東歐局勢的舉動,令美俄關係更為緊張。

美國在東歐地區部署反導彈系統,又在俄羅斯和格魯吉亞衝突上與俄國角力。俄羅斯最近亦不甘示弱,在拉美地區展開了一連串罕見的高調舉動。分析人士指出,俄羅斯重返拉美的目的就是為了反制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對俄咄咄逼人的攻勢,此招頗似中國古代兵法所說的「圍魏救趙」。

北約戰機「護航」

 俄總統梅德韋傑夫昨日表示,俄羅斯計劃和獨聯體以及其他希望與俄擴大軍事合作的國家開展聯合軍事演習。俄戰略轟炸機飛往委內瑞拉就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已宣布脫離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共和國總統巴加普什表示,阿布哈茲打算加入獨聯體,並遞交加入俄白聯盟國家的申請。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表示,圖-160(見左圖)的訪問是為了增加俄委兩國軍事合作,並對抗美國在南美地區的影響力。俄國空軍發言人德羅貝舍夫斯基表示,兩架戰機在13個小時的飛行途中曾受北約戰機的「護航」。

 雖然委內瑞拉經濟依賴向美國出口石油,但總統查韋斯向來反美,多次指美國企圖推翻他,並積極進行軍事現代化及與俄國建立關係。前日查韋斯身穿軍裝受訪時表示,希望駕駛其中一架圖-160,並笑言會「到古巴向卡斯特羅問候」。

委總統冀俄助空防

 查韋斯還透露打算向俄國購入潛水艇,並希望與俄國合作建立對空防禦系統,包括遠程雷達和火箭等裝備,他亦表示會向中國購入24架K-8教練機。

 報道指兩架戰機會在委內瑞拉停留數日,在中立水域上空進行飛行練習,之後便會回到俄國基地。不過德羅貝舍夫斯基沒有回應戰機會停留多久,並拒絕證實機上有否載有武器。圖-160超音速長程轟炸機,北約稱之為「海盜旗」,是前蘇聯最後一個轟炸機製造計劃,目前仍有約16架在俄國空軍服役。

 分析指俄國空軍今次舉動,是不滿美國支持格魯吉亞政府,並針對早前美軍和北約在黑海集結艦隊的調動。安全分析員弗里德曼說:「當自家後花園被美國蹂躪了十多年後,俄國現在開始跑到美國的前庭進行反抗了。」

聯合軍演扼美「軟肋」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早前證實,俄羅斯海軍的4艘軍艦和1,000餘名士兵將於今年底會訪問委內瑞拉,並與委軍在加勒比海舉行軍事演習,是兩國首次在美洲地區舉行軍演。

 加勒比地區是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控制拉美地區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美國在全球軍事部署中的「軟肋」。上世紀60年代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中,前蘇聯部署在古巴的核彈可以覆蓋美國本土,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新華社/綜合外電消息/路透社

黑海對峙 掀翻烏克蘭政壇

 歷史上,黑海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多次主要戰爭都是起源於黑海。因此美俄近期積極在黑海部署軍力,並非單純為了格魯吉亞局勢,而是為了爭奪對黑海的控制權。

 自上月27日起,美軍先後派遣包括麥福爾號、達拉斯號和惠特尼山號進入黑海,以「人道支援」為由停泊在格魯吉亞港口巴圖米和波季。北約亦承認有8艘軍艦部署在黑海執行任務或進行反恐演習。

爭奪能源生命線

 面對美軍及北約合共11艘軍艦部署在黑海,俄軍亦派遣巡洋艦「莫斯科號」和另外兩艘軍艦,進入阿布哈茲首府蘇呼米,宣稱要「維持和平和穩定」。

 憑借喀爾巴阡和高加索兩座天然屏障,俄國南部的唯一缺口就是黑海。假如黑海落入他人之手,高加索、韃靼斯坦及巴什科爾斯坦等重要產油區,將暴露於美國的導彈或潛艦炮火之下。為保護能源供應,俄國絕不能失去對黑海的控制。

 隨著烏克蘭政局突變,代表這場圍繞黑海的勢力戰,已經由格魯吉亞轉到烏克蘭。

 烏克蘭位於黑海西北岸,俄軍黑海艦隊駐留在烏國港口,數條由俄輸歐的能源管道都必須取道烏克蘭,戰略地位遠比格魯吉亞重要。因此美國一直希望加強在烏克蘭的影響力,例如協助2004年「橙色革命」,和拉攏加入北約等,副總統切尼月初亦訪問烏克蘭及格魯吉亞,表示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能源安全攸關美國長遠利益。

 格魯吉亞危機爆發後,親美的烏國總統尤先科立即趕到當地表示支持,更限制俄羅斯黑海艦隊調動,並且重申加入北約的意願。尤先科的作法導致執政聯盟於月初瓦解,總理季莫申科批評尤先科簽令限制俄軍調動,「絕對有害於國家的團結和領土完整」。她強調應以俄格衝突為戒,如果烏克蘭挑起衝突,也將會遭受「不對稱反應」。

 尤先科和季莫申科預計將於2009年底或2010年初的總統大選中對壘。假如局勢持續惡化,烏克蘭將可能重回俄國傘下,令美國的黑海戰略再受挫折。 ■綜合報道

克里木半島 恐變「南奧塞梯」

 1954年,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將克里木半島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送贈」予烏克蘭作為300周年立國紀念的禮物。自此以後,半島成為烏克蘭的自治區。

 但報道指出,與南奧塞梯一樣,假如現在半島舉行公投,絕大部分居民都會選擇加入俄國。尤先科曾企圖在當地中學及大學推行「烏克蘭化」教育,結果遭到強烈反對。

 作為黑海艦隊誕生地的塞瓦斯托波爾港位於半島南端。雖然烏克蘭獨立後,俄國不得不以租用形式繼續使用港口。租期原定至2017年,但近年烏克蘭多次表示要提早將之收回,而北約亦對港口虎視眈眈。

 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曾公開表示塞瓦斯托波爾港是「俄國的」,更要求烏克蘭「歸還」半島。分析認為,俄國為保黑海艦隊,隨時會像格魯吉亞危機中,藉口「保護僑民」而將克里木半島再次納回版圖。

烏克蘭民意不滿親美

 與其他前蘇聯加盟國一樣,烏克蘭國內有不少親俄勢力,3成烏克蘭人以俄語為母語,而部分地區更有人持俄國護照。同時,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經濟依賴極大,國內有不少俄資工廠,來自俄國的油管更是烏克蘭的生命線。

 烏克蘭國內有4分1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親美脫俄卻無助於經濟改善,令到人民對尤先科的親美政策都不以為然。民調顯示,全國有75%人民不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顯示烏克蘭人並不希望成為西方國家反俄的馬前卒。  ■綜合報道

涉及暴亂 美駐玻大使被驅逐

 南美國家玻利維亞連日來發生暴亂,總統莫拉萊斯前日指責美國大使館與暴徒合謀,企圖顛覆玻國民主政府,因此宣布驅逐美國大使出境,令美國在南美後花園的立場更為尷尬。

 莫拉萊斯前日表示,美國大使戈德堡上月與地區首長私下會面,指其「策劃推翻民主政府,企圖使我國分裂。」莫拉萊斯指示外交部要求戈德堡立即離境,並指他是「不受歡迎的人物」。華府則反駁指控「沒根據」,並稱大使館沒有接到玻國政府驅逐戈德堡的要求。

 暴動源於總統莫拉萊斯企圖修憲,反對者指修憲會擴大總統權力。5個保守派地區首長表示反對修憲,並要求政府開放石油資產。莫拉萊斯則指責首長非法實行自治,表示會在12月7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修憲。

 反政府示威者周二起衝擊政府辦公室,並佔領石油設施及地區機場,約100名示威者佔領了一個天然氣田使其停產,總統府警告國家正瀕臨「內戰」,迄今騷亂已造成13人喪生。 ■綜合外電消息/路透社

美俄全球格鬥 打破單邊秩序

 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軍事衝突,演變成一場美俄的全球外交角力。儘管俄羅斯面對被西方孤立的風險,但有石油武器在手,俄羅斯將有機會在這場角力中,結束世界單邊秩序的格局,為美國在全球任意指手畫腳的時代劃上句號。

 自蘇聯解體後,北約逐步東擴,吸納前蘇聯加盟國,多個前波羅的海共和國及前蘇盟友,亦向北約和歐盟投誠,令俄羅斯勢力大減。美國得勢不饒人,繼續不理俄羅斯反對,以伊朗導彈威脅作借口,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多國調整與美關係

 但俄格衝突顯示,美國無法實質保護格國利益,令格國、烏克蘭及其他前蘇聯加盟國重新檢討跟美俄的關係。分析指,如果美歐與俄國進一步對峙,那麼俄羅斯還可能在委內瑞拉、敘利亞、古巴等國進一步加強影響,甚至提供武器系統在「美國後院」牽制美方,俄羅斯還可能幫助伊朗、朝鮮強化防禦系統。

 不過,在全球化下,美俄全面衝突機會不大,因為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美國為首的西方都需要俄羅斯的參與和協調,例如全球反恐和國際太空站等問題,加上俄國能源豐富,歐洲需要俄羅斯提供石油和天然氣,西方不敢強烈觸怒俄羅斯。

 警告北約東擴底線

 俄國亦多次暗示當今的國際遊戲規則有待更新,過去兩年,普京多番發出警告,稱允許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就等於踩上俄國的底線,去年又譴責美國實施「單邊主義」。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早前說俄方不懼怕「新冷戰」,顯示俄羅斯已忍無可忍,警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要沒完沒了地東擴下去,希望結束世界單邊秩序的格局。  ■綜合外電消息/美國《新聞周刊》/《經濟學家》

美刊:全球化拒絕新冷戰

 新一期美國《財富》雜誌分析指,隨著貿易經濟全球化,西方和俄羅斯必須互相依賴,東西方不可能重回冷戰時代。

 目前歐洲29%石油和40%天然氣供應均來自俄國。能源命脈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令歐盟在格魯吉亞危機上不敢造次,只能積極居中調和。

 但《財富》認為這不代表俄國能為所欲為,因為俄國對外資的需求亦同樣巨大。

 分析指俄國過度發展能源產業,導致經濟過於一元化,例如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就佔了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這使得俄國經濟極易受到能源價格波動的打擊。

 缺乏長久穩定的本土資金是俄國經濟的另一隱患。經濟數據表示,8月8日俄國出兵格國的一周內,共164億美元(約1,279億港元)撤出了俄國,是俄國外匯儲備十年內一周跌幅最多的一次。

 《財富》指出,雖然西方各國需要俄國的資源,但俄國同時亦要倚賴外國市場及資金。在雙方互惠互利的21世紀,將不可能重返1980年代。 ■《財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