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文匯報60周年報慶系列專輯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 「三農」工作成效喜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2]
放大圖片

 ■丁村民居俯瞰。

 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工業經濟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1978年,該縣工業經濟主要以縣汽車配件廠、東風鑄管廠、第二軋鋼廠、製鎖廠、日用化工廠等一大批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國營、集體企業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該縣先後四次實施焦鐵產業改造升級,形成了具有鮮明循環經濟特色的「洗煤—煉焦—化工,採、選礦—煉鐵(鋼)—鑄造」等產業鏈條,結束了該縣有焦無化,有鐵無鋼,有好鐵無精密鑄造的歷史,實現了工業經濟多元支撐格局。全縣湧現出一批規模大、效益好、裝備新、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旗艦式」企業。2008年該縣縣委、縣政府全力以赴,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新興產業、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上,積極鼓勵發展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精密鑄造、輕工製造業,提高招商引資門檻,確保引資項目質量。在第三屆「中博會」上,成功簽約了萬鑫達醋酸、丁村旅遊開發、張禮—台頭鐵路專線等項目,簽約協議資金1.8億美元。

 襄汾縣歷史上以盛產糧棉而聞名,計劃經濟時期是國家商品糧、棉基地縣,素有「金襄陵.銀太平」之稱。1978年底,全縣糧食總產量12,158.9萬公斤,棉花總產447.8萬公斤,貢獻份額分別佔到原臨汾地區的1/3和1/2。

 改革開放後,該縣打破糧棉單打一格局,到1997年底,全縣蘋果面積發展到20萬畝,年產7.5萬噸,進入全省「十強」。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發展到3,100座,年產3.4萬噸,產值4,900萬元。發展規模養殖戶1,032戶,牛飼養量達到8.05萬頭,被省、地確定為商品牛生產基地和世行項目縣,被農業部列為秸桿養牛示範縣。2000年之後,提出了加快農業由數量型向高效優質型轉變,種植業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農產品由初級產品向加工增值、延伸產業鏈條轉變的「三個轉變」;發展牧草、紅薯、三毛楊「三大產業」,被形象地稱為「綠色三元」的崛起。《山西日報》、《中國畜牧報》、《中國經濟時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把該縣的農業調產思路和格局譽為「襄汾現象」。

 近年來,該縣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全縣範圍內廣泛實施以農村通村道路和主幹街道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為主要內容的「五化」工程,拉開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的序幕。農村面貌發生巨變。

 與次同時,強力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全縣蔬菜面積達到15萬畝,紅薯面積達到12萬畝,三櫻椒面積達到10萬畝,中藥材面積達到6萬畝,棗樹保有量超過3,000萬株。實現了種—養—沼—菜循環循環農業和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格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文匯報60周年報慶系列專輯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