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縣城新貌
改革開放30年來,歷經聯產承包、多種經營、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發展階段,全縣農村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逐步實現了從溫飽到基本型小康再到寬裕型小康的三大跨越。
1978至1992年,通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全縣農村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199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9472萬元,比1978年的1273萬元增長2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3.1元,比1978年的53元增長11.1倍,實現了基本脫貧,步入了溫飽階段。
1992至2001年,成功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跨越。至2001年底,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78313萬元,比1978年增長60.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106元,比1978年增長了39倍。全縣達小康鄉鎮7個,達小康村134個,達小康人口14.5萬人,順利實現了小康縣的發展目標。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全縣經濟社會邁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也是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順利實現了基本小康到寬裕型小康的跨越。全縣湧現出寬裕型小康村44個。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方面,縣委、縣政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典型引路,整體突破」的工作思路,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有52個村被列入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有19個村被列入省級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全縣182個村委,村村通電、通水村142個,通油路村97個,通客車村146個,通廣播電視村137個。建成標準化學校58所,文化站41個,甲級衛生所68個,休閒健身場所36個,科技服務中心44個,便民連鎖店18個。與此同時,著力培育新興農業產業,全縣現已建成棗嶺鄉的琪爾康生物製品有限公司、關王廟鄉的盛寶王綠色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鄉寧紅」花椒、「益壽牌」長山藥等特色農業方興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