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在銀川閱海湖旁的覽山景觀劇場舉行。新華社
寧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北多民族交流融匯的重要地區,50年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為寧夏的民族和睦、社會發展開拓了一條成功之路。 ■本報駐寧夏記者 王尚勇、實習記者 伊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中國五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到2008年10月已經成立整整50周年。寧夏回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先民可上溯到唐代。蒙古軍滅西夏後,曾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開始形成回回人聚居的許多村寨。到清初,寧夏回族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史書記載「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莊」。到20世紀上半葉,寧夏回族分佈趨於穩定,人口也由清末的十數萬增加到數十萬,取代陝西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近代以來,寧夏逐漸形成了以回、漢兩個民族為主體的民族結構。
民族自治 鳳凰重生
目前寧夏回族人口219.6萬人,佔寧夏總人口的36%。西方以及中東的民族問題專家都對寧夏的民族問題很感興趣:回族人口佔寧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強,50年來卻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矛盾糾紛,原因是什麼呢?
1935年,一路苦戰的紅軍經過了寧夏境內,當地的回族保護和支援了這支衣衫襤褸但秋毫無犯的隊伍。1936年,在毛澤東的親自批准之下,全國第一個回族自治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寧夏同心成立了。當時的人們也許並沒有想到,這就是寧夏的回族走向重生與自治的先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回族作為與漢、藏、蒙、維等民族平等的民族地位首次得到了承認。根據1953年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回族人口有357萬人,而其中33%集中居住在寧夏地區。當時經有關部門充分討論、反覆權衡,最終形成共識,「為了使回族與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適應,成立一個省級自治區是合適的,尤其建立在寧夏地區更加具備條件。」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首府設在被譽為「鳳凰城」的銀川市。寧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當地的回族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同時在法律保證、資金投入和少數民族幹部的任用和培養等方面為寧夏建立新型民族關係奠定了基礎。
中央扶持 生活改善
「俺們這道川全是回民,都是從固原山區移下來的,不管咋樣,現在吃水有人管了,到外頭打工掙錢也方便了嘛。」頭戴回族白帽的馬建設,指著中寧縣新建的生態移民定居點對記者說。
寧夏南部的固原,是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此地乾旱少雨,水貴如油,被稱為「旱海」。從清朝中葉開始,就以「苦瘠甲天下」著稱。自治區曾三次召開固原工作會議,專門研究固原發展問題。大量資金投入進來,一系列的揚水灌溉工程把黃河水引到了乾旱的黃土高原,異地安置山區貧困群眾26萬多人,回族聚居的乾旱地區人畜飲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改變了當地靠天吃飯的貧困狀況。
固原的變化,是整個寧夏50年來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這個縮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貫穿了歷史發展的基本因素:生存環境的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民族地區穩定與發展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