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航天遜美俄 保守估計逾10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30]
放大圖片

 ■國際太空站目前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航天局組成,中國仍然缺席其中。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凌馨29日電】「神舟七號」已成功回收,內地航天專家並未沉浸在喜悅當中,而是進一步反思不足。 多位航天專家認為,中國與航天強國的差距(詳見附表),主要表現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航天科技體系建設這3個方面。在航天重要領域,中國與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分析,為10年到15年。

「長征」系列火箭,可以滿足高、中、低地球軌道不同航天器的發射,至今已經執行任務百餘次,並曾多次成功將他國衛星送入既定軌道。但就是這些普通國人眼中的驕傲,在航天專家眼中仍待提高。直徑小、運載能力小、污染嚴重、可靠性有待提高,是目前長征系列火箭與國際新型運載火箭相比的四大不足。

差距一:新型運載火箭研製

 據了解,目前中國尚無力發射自行研製的大噸位傳輸詳查衛星和空間站,也不能滿足國際大噸位商用衛星的發射要求。與此同時,據航天專家屠守鍔介紹,早在多年前,美國、俄羅斯已經完成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在過去多年裡,中國的運載火箭研製水平,甚至一度落後於日本和印度,與歐洲的差距也在繼續拉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表示,中國只有盡快研製出新型的高可靠性、低成本、無污染火箭,才能滿足未來3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需要。中國未來載人航天和登月探測飛行器的研製,受現有火箭芯級直徑制約很大,迫切需要5米直徑的大推力新型火箭。事實上,目前「新型火箭預先研製已進行多年,有關發動機和大型結構設計取得成績,已經達到了立項要求」,中科院院士孫家棟透露。

差距二: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火箭的研製將為中國建立空間站提供基礎,而後者則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第二大關鍵點—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由衛星和地面站組成的「天地一體化星座系統」,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統、國際衛星通信系統和對地觀測衛星系統。有西方航天戰略家預言:「在21世紀,一個國家對航天能力的依賴,可以和上世紀一個國家對於電力和石油的依賴相比擬。」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航天專家、兩院院士梁思禮認為,安全可靠的多用途航天網,應該像鐵路、公路、電力網絡等系統一樣,可以長期穩定地運行。因此航天網中的空間和地面設施建設,都必須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並進行有計劃的更新。

 目前,全球定位、通信系統這些實用性的航天科研項目,在國際國內都有相當可觀的市場。梁思禮指出,中國在部分航天領域已經處於前列,今後應更重視航天基礎設施建設。而有了市場需求的支持,這一方面的研究將可獲得更大支撐。

差距三:航天科技體系建設

 至於專家眼中的另一重大差距,則是對航天科研體系的投入。目前中國對航天的投入,遠遠無法與美、俄等國相比。航天工作者必須用有限的資金,努力建設獨立完整的航天科研體系。而這種投入有限的情況,今後還將持續下去。

 對此國家航天部門負責人對《瞭望》新聞周刊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須按照需求發展,「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選擇那些為社會所急需的項目攻關和突破」。他認為,這種做法會更有利於航天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