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04]

胡志偉牧師

 哲學家卡爾洛維特(Karl Lowith)曾說:「進步本身正在進展當中,我們不能制止或扭轉其方向。」這句話原指向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為自主的個體,但逐漸地個人與社會的進步,卻使人捲入停不了的發展漩渦當中,結果是人身受其害。

 全球化市場經濟發展,無疑使生產及分配過程突破了地域界限,無遠弗屆;只要任何地區開放市場,農產品或日用品就可挾著集團企業或國家補貼的優勢,成功打入及佔有市場,當地個體戶根本無力對抗,結果就是財團運用其財技、公關與策略,使小型企業或個體戶難以在市場立足,於是整個行業就被這些跨國或集團企業霸佔或壟斷。

 市場經濟全球化有其好處,在資訊暢通的城市內,各地市民可同一時空內經歷奧運會、神七升空等,又同時面對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危機。經濟一體化已變成了比國家更強大的怪獸,無處不在,而本港作為國際金融商貿中心,正要面對華爾街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本港經濟自然首當其衝。有分析認為本港將要再次面對類似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這一趟的衝擊,較上一次還要全面及深遠。金融界與地產界將出現裁員瘦身,技術及專業員工也要面對失業或減薪的危機。

 經濟學者熊彼得(Joseph A.Schumpeter)早於1942年預言,資本主義發展的成功,同時也構成其失敗。熊彼得提出「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即當經濟循環到谷底的同時,迫使若干企業家考慮退出市場,或是選擇「創新」求存。只要把競爭者篩除或達致成功的「創新」,便會使景氣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但是當某一產業重新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市場,然後又重複整個循環。每一次的經濟蕭條,包含著另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性,資本主義的創造性與毀滅性因此是同源共生的。

 神學工作者余達心於96年撰文《自由與承擔——對市場經濟的神學反省》認為:「當市場經濟將價值完全客觀化成為物質及可量化的價值,道德價值便被邊緣化。人與人彼此忠誠、信任,公平競爭,守法的道德依據慢慢的被質疑、破壞。如此一來,使資本主義極其成功的一些個人質素便不復存在。」市場經濟有賴社會的道德作制約;然而當貪婪被美化為「利潤主導」,金融機構主管善於玩弄財技,不斷產生各項難以監管的衍生工具,讓泡沫擴大,受害的自然是那些普羅大眾的投資者。

 從是次金融海嘯,正好為本港一向高唱「放任自由」市場經濟上了寶貴一課,美國政府也要動用七千億美元作為金融紓困方案,不受監管的金融市場只會養肥了那些高薪厚祿的主管,一旦出現了問題,就要動用納稅人的款項來保障這些金融企業的正常運作。不少美國人反對國會議員「救市」,就是對現存金融市場的不滿,因為這個市場已變相淪為投機性極高的金錢遊戲,我們的積蓄、強積金或退休金成為這些「掠食式大鱷」的自動提款機。金管局與證監會不能坐視不理,要保障小市民的利益;否則我們享有「自由經濟」的虛名,實質是任由跨國金融企業在此掠食無知的小市民。

 也許是時候,我們要重新思考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利與弊,不要盲目歌頌資本主義,社會需要有良知與道德來平衡經濟的發展,人性與市場的貪婪需要有所制約,才能使社會更健康地成長。(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