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子貢像
馬承鈞
「儒商」,一個高雅動聽、令人讚羨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譽,例如春秋後期的陶朱公范蠡,歷代晉商、徽商中的佼佼者。追溯中華儒商的淵源,其始祖應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
子貢(公元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小孔子31歲,17歲拜孔子為師,深得孔子真諦和儒學精髓,譽為「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出生於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加上經常跟孔子周遊列國,得以開拓視野,這也為其以後打拚奠定良好基礎。子貢老家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鶴壁因「古有仙鶴遊雲淇水,棲之南山陡壁」而得名。這裡蒼山莽莽、淇水悠悠,自古為鍾靈毓秀之處,不僅引來無數雅士鴻儒,也造就了商貿繁盛的黃金碼頭。浚縣大伾山、浮丘山上至今留有呂祖祠、禹王廟、天寧寺、觀音洞等人文古跡。秋高氣爽的一天,筆者專程驅車赴浚縣探尋子貢遺跡。
我曾閱讀多種記載子貢的史書。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在煌煌巨著《史記》中,記載亞聖孟子僅用215個字,而寫子貢卻用了5000字。足見這位大史學家對子貢推崇之深。清代浚縣縣令劉德新曾多次拜謁子貢祠,非常敬仰這位儒學先進,並撰詩《謁黎公祠》云:「曾作素王奔走臣,六瑚四璉擅名珍。分庭能抗諸侯貴,結駟不驕處士貧。事魯只因從魯叟,封黎原本是黎人。淇園此日無餘竹,古木猶然拱泗漘。」不啻讚頌子貢精通六藝的才學和能言善辯的風采,也謳歌了子貢作為「跨國企業」掌門人罕見的經商頭腦。
跋涉於大伾山與淇水之間,筆者在歷史的長河裡逆水而上,追尋這位儒商鼻祖的人生軌跡。元宋時代,人們一直把大伾山南麓的荒丘當作子貢墓來祭拜,附近的子貢祠也越建越大。直至明萬曆年間,浚縣縣令寧時饃據史料記載和實地考察,才在距縣城數里外的張莊找到真正的子貢墓,於是上報郡台、平掉假墓,將子貢石像移回張莊,在原址重建墓祠,並立《改正先賢黎公墓祠記》碑,以記其事。
由張莊東北走十幾分鐘,見一片楊樹林傲立曠野,秋風中颯颯作響,顯得蒼茫而靜穆。再拐上一段羊腸土路,花生地中佇立著一塊石坊,赫然刻著「子貢墓」三字,再穿過一片玉米地,終於見到那塊「劫後餘生」的《改正先賢黎公墓祠記》石碑。碑高約四米、寬一米,上鐫當年浚縣縣令寧時饃昭告天下確定子貢墓在張莊的碑文。石碑後凸立著一個高七八米的土丘,這便是子貢墓了。子貢祖宅在縣城,緣何下葬距城七八里外的張莊?想必源於「風水」吧。我觀之,張莊居高臨下,三面環水,位居「龍虎堤」之首,後人為他選擇了「龍頭」作為長眠之地。
在端木故里,深為這位傑出的古代思想家、縱橫家,又潛心經商之術、終成中華儒商鼻祖而感慨。當吳越大軍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以禦寒,使絲棉緊缺價格走高。聰敏的子貢便抓住商機,從各國收購絲棉到吳國販賣,這一「價格差」讓他撈得「第一桶金」。後來為追憶先師懿德,心靈手巧的子貢用木頭雕刻出孔子像,前來祭拜的將相諸侯見狀都想擁有一個作紀念,子貢又從中看到無限商機,招募工匠大批生產孔子雕像,又大賺了一把。子貢還首開了「跨國公司」之先河。據《史記》記載,他「鬻財於曹、魯之間」,奔走於各國之間做生意,他發現各國權貴皆以佩戴珠寶為時尚,就大量製造貴重佩飾搞「跨國營銷」,贏得盆滿缽滿。
子貢的儒商美譽來自誠信。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他家財萬貫,卻富而不驕、富而有仁。《呂氏春秋》記述了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財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於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最高經商境界。由於他名滿天下,到鄰國經商各國君主都會禮貌地會見他,說明他真是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了。
孔子對子貢十分看重,稱他「始可與言《詩》已矣」,讚他對孔學達到心領神會的地步。子貢靠經商積累大量財富,為孔子及其門生周遊列國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堪稱以文促商、以商養文的成功典範。孔子對此評價甚高,《論語.先進》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說顏回在道德上很完美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子貢卻不安現狀,親自做生意,極善猜測行情,且每每猜準。孔子云:「富而可求,雖執鞭之人,吾亦為之;如不能求,但隨吾所好。」可見聖人並非不愛財,只是「取之有道」罷了。浚縣不少商場可見「子貢經商取利不忘義,孟軻傳教欲富必先仁」的對聯,足見故鄉人對先祖和孔孟之道的敬重。
滄海桑田世事更迭,想不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代儒商鼻祖子貢重新喚起人們的關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中國商人》大型紀錄片甫在浚縣拍完「中華儒商」專集;一部32集電視連續劇《孝聖子貢》又在緊張籌拍中。畢竟,儒商在中華崛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難怪沃爾瑪公司創始人也會說:「沃爾瑪最初靈感來自中國古老商號——端木子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