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原中央政治局委員曾培炎(中)視察環三都澳地區 (宋春暉攝)
——熱烈祝賀香港文匯報創刊60周年
文: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林蓉、陳卓棟
海西建設又一鴻篇巨製日前「出爐」,據來自福建的消息證實,備受閩省人民關注的《環三都澳區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在9月3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這標誌著歷時一年、幾易其稿的《規劃》即將進入落實階段。此間人士分析,《規劃》為閩東大地描繪出美好的藍圖,至2020年後,環三都澳區域將形成設施完善、產業集聚、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區域和諧、城鄉協調的發展局面,建成發達先進製造業的產業基地、重要港口樞紐和綠色宜居的海灣新城。
作為海西東北翼發展的焦點所在,三都澳擁有負10米以上深度水域面積174平方公里,主航道水深30至115米,50萬噸巨輪可全天候進出,規劃可建3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在世界航運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的發展大潮中極為難得。
而在地理區位上,三都澳地處太平洋西岸國際諸航線的中心位置和全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緊靠赤道環球航線,可直接通達全國和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在配置資源方面,三都澳周邊擁有豐富的灘塗、淡水和電力資源,為佈局發展大型臨海重化產業提供資源保障。從各方面考察,環三都澳區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因為各種原因制約,此間一直「藏在深閨」等待起飛的時刻。
各方合力提煉《規劃》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推進,閩東北重鎮寧德被賦予「發展拓展一線骨幹作用,為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作貢獻」的定位。略帶神秘色彩的環三都澳區域因而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2007年5月起,受寧德市委託,香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科院地理所等境內外科研組織、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圍繞區域產業發展等6個專題在環三都澳區域現場勘察,收集了大量資料,為未來的《規劃》出爐奠定科學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中國城市規劃院設計研究院專家在北京與寧德相關部門一起起草《規劃》。此後,經過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與新加坡裕廊國際集團的諮詢論證與多次修繕,《規劃》最終於今年9月被閩省批准通過。
10年努力造新區
據了解,《規劃》對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表,希望至2020年後,這一區域成為對接長三角的前沿區域、新興臨海產業基地、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樞紐、對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綠色宜居的海灣城市。
寧德市委書記陳榮凱表示,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寧德在制訂《規劃》時就緊緊圍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為主抓手」的宗旨,要求區域發展在空間上三步躍升,促進城市、產業、港口、生態四位一體,全面推進環三都澳區域發展。
陳榮凱又表示,《規劃》對三步躍升的表述為臨海、跨海、環海,環環相扣、步步緊逼、滾動發展、梯度推進。其中,臨海就是以現有整個城市沿岸臨海區域進行大面積佈局、開發,爾後跨過三都島、青山島、西洋半島等主要島嶼,實現綜合開發,最後進行環三都澳海灣全面開發。
據記者分析,《規劃》上臨海、跨海、環海三步發展在空間上有所側重,在持續壯大寧德主城區的同時,主要向東西兩方向發展,將東部的溪南、西部的漳灣打造成環三都澳區域的兩翼,同時兼顧中部賽江片區的提升。其中溪南、漳灣和灣下三大臨海工業片區是建設的重點區域,濱海新城、蕉城中心兩大城鎮片區將在未來加快發展,而東僑、賽甘兩個傳統產業片區將繼續鞏固提升。
港口為先 四位一體
此外,《規劃》又提出城市、產業、港口、生態四位一體發展的思路。有學者分析,四位之中當以港口開發為先,按照發展組合港的思路,以三都澳港為核心,形成產業港、物流港、儲備港。
在產業發展上,憑借物流港的區位優勢和中轉優勢積極引進大型臨海重化工業,包括火電、核電、風電等能源工業,以及鋼鐵、精細化工、煤化工、大型造船等製造業,形成產業港。而依托這些引進的大型重化工業,產業港內及周邊可建立承接工業的園區,通過臨海圍墾等工程擴大城市區域發展空間,打造更大的積極平台。
而在港口開發的同時,《規劃》也重視對綿延千里的港口岸線資源進行強化保護,將環境保護貫穿於港口開發的全過程和每一環節,實施「騰容、擴容、美容」的三大舉措,在建設港口同時也建設臨海生態港口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