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文字發展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1]
放大圖片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一般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甲骨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用來占卜吉凶的文字,是昌樂骨刻文字出現之前所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文字。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

金 文: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小 篆:小篆又稱秦篆,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文字在這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甲骨文、金文、小篆,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

隸 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它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由小篆轉為隸書的「隸變」,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階段。

草 書: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有了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

行 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在魏晉時代開始在民間流行。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楷 書: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是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楷書到了隋唐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沒太大變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