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山東神秘骨刻文 料改寫文字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1]
放大圖片

本報駐山東記者:殷江宏 實習記者:譚新道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殷墟甲骨文亦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近日,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一種神秘骨刻圖案引起考古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表示該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並正式命名其為「昌樂骨刻文」。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亦有可能會發生改變。

 2004年,山東省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龍山文化遺址上搜集文物時,偶然從當地農民翻過的土地裡找到一塊牛肩胛骨,回家清洗後發現骨上刻有圖案。肖廣德沒有想到,這次偶然的發現,竟然會引起考古界的廣泛爭議。

山東農地 偶獲刻圖牛骨 

 從2004年到2007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期間他曾專程到濰坊、北京等地找有關專家進行鑒定,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或者是後人刻上去的。2007年7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找到了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憑借多年的專業研究鑒定經驗,劉鳳君意識到這批資料極為重要。

獨具慧眼 教授親察百骨

  次日,劉鳳君教授即駕車趕往昌樂,在肖廣德家裡看到了事先在桌子上擺好的一百多塊刻有圖案的骨頭。據劉鳳君教授回憶:「那天整整一個下午,我都在觀察分析這些刻字的骨頭。這些獸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還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大象確實在山東地區生存過,但在商代初期就已逐漸南移。這說明這些骨頭至少會早於殷商時期。」

獸骨多圖 料乃記事文字

 據劉鳳君教授介紹,從這批骨頭石化程度、顏色、黏合度等判斷,其年代大約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而肖廣德收集的同時出土的骨耜、骨刀、骨錐以及磨光黑陶片和鬼臉鼎足等物品,亦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或殘件。由於這些獸骨上面刻畫的圖案很多,有的上面有上百個,有的只有一兩個,而且多為豎排。劉鳳君認為這應該是一種記事文字,「只有文字才有可能這麼集中大量出現」。

  劉鳳君表示,這批「字」的造型特點介於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與商代安陽甲骨文之間,特別是這些「字」有一些近似微刻,和同時期良渚文化玉器微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劉鳳君認為這批刻「字」的骨頭應為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由於當時山東地區正處於東夷人居住時期,因此這些文字很有可能就是東夷文字。甚至安陽甲骨文就可能是延續著這些脈絡,幾經演變和發展而成。據悉,此前在昌樂縣周圍的鄒平、桓台、壽光等地,以及江蘇高郵和西安等都已發現過早期文字,遺憾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考古另一盛事 專家籲保護遺址

 2008年7月30日,劉鳳君教授邀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教授、山東省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理事長李來付教授、淄博文物局副局長張光明教授等5位專家聚集昌樂。在觀看了大量的骨刻文字照片和實物之後,專家們進行了一次較深入的座談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劉鳳君教授的鑒定意見,認為這批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並強調了這批文字的重要性,認為它是繼安陽甲骨文後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應把它作為中國的一件文化大事來做。同時,在山東昌樂發現的這種骨刻文字被命名為「昌樂骨刻文」。

證中國4千年前已存文字

 劉鳳君表示,「與安陽甲骨文不同,這些文字均是由一個主筆,然後加上補筆組成,類似畫畫,多數字符像人物、動物和植物的象形符號,佈局和結構亦有規律可尋,有些部首反覆出現,而且都是陰線刻在牛骨象骨上,所以應該是一種圖形文字。從內容看,應該是記事的,而非占卜。」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此次「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亦是考古界的另一件盛事。劉鳳君表示:「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證明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作為文明標誌的文字,把現有認知的中華民族文字史提早了1000年左右,對於中國文明史有重大意義。同時,「昌樂骨刻文字」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與古埃及象形文字有同樣的重要性。劉鳳君希望相關政府部門對發現「昌樂骨刻文字」的遺址進行有效保護,並組織進一步研究發掘。

獨特獸骨微雕 神秘之謎待解

 儘管昌樂骨刻文字的身世之謎已解,但仍然有許多神秘未解之謎。譬如獸骨上的畫形文字刻畫精細,有的運用的是微雕。這種藝術手段在後來的大汶口文化和殷商文化中都沒有見過,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出現過,其中原因成為今天的不解之謎。

 另一方面,「昌樂骨刻文字」的發現,對了解中國文字提供了新的材料。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是「書畫同源」的一種代表,而昌樂發現的古文字,造型結構、線條安排和寫字規律更類似於線描畫,可以稱之為圖畫文。這說明中國文字造字方法不止「六書」之說,還有更廣闊的產生發展過程。

 更重要的是,文字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往往是一致的。

 若昌樂骨刻文字被證實,即說明當時的東夷文化存在燦爛的文明。但是這段歷史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將有待於進一步發掘。「昌樂骨刻文字」,將對復原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提供極其寶貴的物證。

8300年東夷文化 顯山東人智慧

 山東省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古人類的重要活動地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東夷人長期在山東地區活動,他們以鳥為圖騰,創造了同期最先進的文化。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約3900年)。

 東夷人製造出了實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燒造出了薄如紙、黑如漆的蛋殼陶;編織出了布紋細、密度高的紡織品,在在彰顯了東夷人的智慧。而且,在龍山文化時期,東夷人就進入階級社會,並出現了國家,東夷文化對後來的商周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龍山文化是東夷文化發展的繁盛時期,山東省昌樂有多處龍山文化遺址。「昌樂骨刻文字」就是在昌樂眾多龍山文化遺址中的袁家莊遺址等地發現的。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一般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甲骨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用來占卜吉凶的文字,是昌樂骨刻文字出現之前所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文字。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

金 文: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小 篆:小篆又稱秦篆,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文字在這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甲骨文、金文、小篆,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

隸 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它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由小篆轉為隸書的「隸變」,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階段。

草 書: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有了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

行 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在魏晉時代開始在民間流行。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楷 書: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是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楷書到了隋唐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沒太大變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