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位老藝人手執銅鈸表演評話。本報特約記者林小宇 攝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陳卓棟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許多古老的藝術已經日益式微,而被人們讚為「人文活化石」的福州評話,更是風光不再。一些不甘心看著評話作古的老者們,堅持繼續聽、說評書,艱難延續血脈。但在日前當地傳出福州評話老藝人陳寶童訃聞,卻對這種努力施加了沉重打擊。福州古評話,已瀕臨生死邊緣。
在上世紀80年代,整座福州城的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書場一度多達50個,而如今,僅剩下少數的老人家還對評話有興趣。陳寶童生前即橫跨兩個時代,長期為聽眾演繹,並樂此不疲。
福州話艱澀 評話難覓新聽眾
記者曾有幸採訪陳老演出。在一間老舊平房內,陳老端坐前台,桌上擺著銅鈸、紙扇、清茶、毛巾等「架撐」,臉上喜怒哀樂變化不斷,口中的講詞抑揚頓挫,雙手還時不時擺弄紙扇、敲鈸配音,讓人欲罷不能。而台下的長者背靠竹躺椅,專注於陳老評話中,生怕漏過一段唱詞、一個表情。
當時雖知音人尚在,但陳老無不憂慮地指出,年輕一代很多人都不懂福州話,加上不習慣評話的「慢節奏」,所以都沒興趣,等到老一輩的離逝,就沒有什麼聽眾了。誰曾想話猶在耳,陳老卻於8月8日13點15分因肝癌去世,享年65歲。
人亡書目隱 優秀作品隨主去
雖然不久前福州評話有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載入「飛天U盤」翱翔太空。但其積極意義卻難以抵銷老藝人去世所造成的影響。一位長期跟蹤報道福州評話狀況的福州媒體人坦言,老藝人的去世帶出了威脅評話生存的兩大隱患。首先是目前年輕表演者的「功力」尚低,還需要老者傳授。但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一旦長輩未能將徒弟調教到一定水平就突然離世,評話藝人「不入流」情況將越發嚴重。
其次,老一代藝人大多熟練掌握一本或多本優秀書目作品,而且大多尚未傳授後人。他們的謝世,將造成人亡書目隱、優秀作品隨主去的無奈。據悉,陳老生前曾將許多歷史故事與武俠小說改編成精彩評話,在他身後這些作品能否還原,難以估計。
|